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光影

发布时间:2015-07-08

上帝的玫瑰

 

编者按:瑞典有两个世界级电影明星,一个是嘉宝,另一个是英格丽·褒曼,而英格丽·褒曼,她是一个时代美丽的象征。作为葛丽泰·嘉宝的瑞典后辈,据说褒曼在皇家戏剧学院的课桌就是嘉宝多年前的位置。初到米高梅时,褒曼便去求见嘉宝,嘉宝从窗后看着她从车上下来,拉上窗帘,说,告诉她我不在。很多年后,褒曼在回忆录里写到这件事说:我想最悲哀和最讽刺的是,那时,我刚从好莱坞起步,不知道她正要退出。就这样,时代从一张美丽的脸上流向另一张美丽的面孔,褒曼延续了又一代北欧美神的传奇。但褒曼之后,再没有褒曼了。如今,回顾那一部部经典老片,所有的电影都老了,唯有褒曼战胜了时间的考验,成为永恒的女神。

 

姓名:英格丽·褒曼

    生卒:1915829-1982829

    身高:175cm

    婚姻状况:有三次婚姻,四个子女

    最向往的事:戏剧的新奇生活

    最反感的事:让我改名。如果有人不会读我的名字,他应该从现在开始学发音。

    离婚的理由:我不能与一个自以为不会犯错误的人在一起生活。

    对待不幸的态度:只有尝过悲哀的人才会懂得幸福

英格丽·褒曼1915829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毕业于瑞典皇家戏剧学院。1942年因主演电影《卡萨布兰卡》而成名。1945年凭借《煤气灯下》获得第17届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奖。1957年凭借《真假公主》获得第29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75年凭借《东方快车谋杀案》获得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奖。1978年出演演艺生涯里的最后一部电影《秋天奏鸣曲》,并以此片第7次入围奥斯卡奖。

 

68届戛纳电影节官方海报选登著名摄影师大卫·西摩拍摄的褒曼中年时肖像照片,并写上她是现代女性的图腾,她用尽一生去挣脱束缚,她是一个勇往直前的女演员,她的面庞代表着新现实主义

 

《真假公主》

与罗伯特·罗塞里尼的7年婚姻,是褒曼事业的最低潮,她与罗伯特合作的影片均不成功。1956年,她不顾罗伯特以自杀相威胁,接受片约,参加了《真假公主》一片的拍摄。由此褒曼再次崛起于影坛,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美国人民重新接纳了英格丽·褒曼。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一共拍过三个结尾。一个是褒曼和维克多一起乘飞机离开卡萨布兰卡,里克被捕;一个是褒曼和里克走掉,维克多牺牲;另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里克送褒曼和维克多离开,自己也巧妙脱身。拍到第三个结尾,当所有人看到褒曼用这样一种生离死别的目光看着鲍嘉时,导演柯蒂斯说:我们都莫名其妙地相信,《卡萨布兰卡》的结尾只能如此了。

 

《圣女贞德》

在英格丽·褒曼毕生的演艺生涯中,她演得最多的一个角色,就是法兰西圣女贞德,先是舞台剧,最后拍成电影。在欧洲五六个国家和美国各地,褒曼先后用五种语言饰演贞德一角。后来,当她到贞德的故乡多列姆访问并沿着贞德的足迹旅行时,人们不是来看明星,而是把她当作圣女贞德的复生来欢迎,那炽热的民族情感是她从来没有享受过的荣誉。

 

《秋天奏鸣曲》

拍这部片时保险公司拒绝为她保险,因为她刚做过癌症手术。褒曼说:你知道,我现在是靠借来的时间活着。说完,她笑了。 有些凄凉意味了。电影背后的故事,有时会超越电影本身。

 

《美人计》

在希区柯克执导的所有黑白片中,他本人最喜欢的便是拍摄于1946年的《美人计》,这部影片被认为是制造电影悬念的一大典范,同时也创下了一个纪录,就是片中男女主角的一场长达3分钟的拥吻。海斯法(根据美一参议员海斯的提案制订的电影业法规,规定接吻镜头不可超过2.15公尺胶片,也就是3秒钟时间,还包括双方凑身接近的时间的禁令)

 

 

她是电影的图腾

——为纪念英格丽·褒曼诞辰100周年

 严敏

    全世界电影观众无人不知英格丽·褒曼的名字,无人不赞赏她超群的演技。英格丽褒曼是影坛永不熄灭的超级巨星,她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她的作品成了世界电影艺术宝库的珍品。

    今年829日是她诞辰100周年。这位出演阿·希区柯克、罗·罗西里尼和英·伯格曼大导演作品的女演员,在卡·葛伦、亨·鲍嘉和格·派克等的联袂诠释下,展现出她那庄严的脸庞和脱俗的美丽;另外,在经典单元放映纪录片《英格丽·褒曼,用她自己的话讲述》,并邀请她的女儿伊·罗西里尼出任一种关注单元的评委会主席。

    褒曼一共三次荣膺奥斯卡金像奖,是仅次于凯瑟琳·赫本的三冠王。但在我国,她的名声比赫本更响,她的许多佳作如《化身博士》、《美人计》、《意乱情迷》、《卡萨布兰卡》等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

    褒曼第一部获奖影片是《煤气灯下》(又译《郎心似铁》)。她和法国最红的影星契尔斯·鲍育合演一对夫妻。丈夫为了谋取妻子波娜的财产,处心积虑地逼她发疯。波娜的姑母也是被他害死的。他对波娜采用的是心理打击方法,让她深信自己的记忆力已减退到近乎无意识的地步,然后就常常凶狠地责怪她:你撒谎!波娜不承认,但不免以为自己可能是健忘,于是他就大骂她:你健忘比说谎更恶劣!如此下去,波娜精神越来越错乱。幸亏一警探明察事理,揭发了丈夫的卑劣行径,波娜才免遭一死。褒曼把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子惶惶不安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剧情结束时,丈夫被捉拿,他还假惺惺地哀求:再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时,波娜郁结心头的怨恨一下子迸发出来了:我恨透了你!一点也不可怜你!看着你被带走,我心里真是痛快!这是沉溺于爱情的女子最终觉醒时的咒语,褒曼演得淋漓尽致。为此她被评为1946年美国最佳女明星。

    《安娜斯塔茜亚》(又译《真假公主》)系褒曼蝉联影后之作;除了奥斯卡奖外,还得了纽约影评家协会1954年度最佳女主角奖。此片故事发生在1928年的巴黎。一个流外国外的白俄将军波宁,为了获取沙皇倒台前存放在国外银行里的一笔巨款,设法寻觅一个可靠的少妇来冒充失踪的公主安娜斯塔茜亚。后来他找到了一个生活潦倒的女人(褒曼饰),她跟公主十分相像。经波宁按罗曼诺夫王朝家族的风俗习惯的培训,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公主,冒名顶替几乎成功。可她为了爱情,宁愿放弃荣华富贵。褒曼的表演虚虚实实,丝丝入扣,角色前后不同的身份判若两人。《纽约时报》有篇评论写道:《安娜斯塔茜娅》好比一块精美昂贵的布丁,而褒曼就是布丁中那颗无价之宝的梅子。

    褒曼第三次所得的是最佳女配角奖。1974年,她在根据阿加莎推理小说改编的影片《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里亮了相。这是一个小角色:瑞典人奥松小姐。她和其余乘客都参与谋杀案,但当大侦探波洛询问时,这位老小姐操着不熟练的瑞典语结结巴巴、躲躲闪闪地回答着。那神态真叫人相信她是无辜的。同褒曼配演的都是遐迩闻名的大明星,偏偏只有她一人中奖。

    褒曼1915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从小酷爱戏剧与音乐,朗诵成绩尤佳,后进入瑞典皇家戏剧学校。十九岁时,初登银幕,头一部影片《门克布洛的伯爵》里她饰演一个配角女仆,崭露头角,接着就演主角了。在瑞典期间所拍的影片有《天堂风云》、《六月之夜》、《插曲》等十二部。特别是《插曲》一片在美国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著名制片人塞尔兹尼克以重金聘请褒曼,并签订了长期合同。1939年,她偕同丈夫、女儿来到了好莱坞,重拍了英语版《插曲》。该片讲的是一位女钢琴教师同一位有妻室的小提琴家的恋爱史。最后女教师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家庭幸福,毅然出国留学。褒曼把角色的娇媚温柔和刚强果断揉成一体,演得感人肺腑。观众为之叫好,褒曼一夜之间成了好莱坞的明星。塞尔兹尼克尊称她圣英格丽,并决定将她捧成第二个嘉宝(好莱坞另一名瑞典裔大明星)

    此后十年,褒曼苦学英语、德语,在好莱坞共拍了十五部影片,几乎部部都很成功,最突出的有《卡萨布兰卡》、《战地钟声》、《美人计》、《凯旋门》、《圣玛利亚的钟声》。同她合作的均为好莱坞一流导演与演员。褒曼劲头十足,《卡萨布兰卡》刚拍完,也不休息、就剪了短发,搭飞机赴加利福尼亚州拉斯山区拍《战地钟声》的外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片子拍就上舞台,出色地演了奥尼尔的名剧《安娜克里斯蒂》。

    可是,褒曼并不满足:我在好莱坞拍的几部影片里老是演同一类型的女性,我觉得有必要改变一下,真想演一些够我牙啃的角色。后来,合同期满,她成了自由演员,便开始搜索新的戏路。当她看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名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后,十分迷恋于该片的高度真实风格,多次写信给该片导演罗西里尼。19493月,她远涉重洋,投奔了他。两人合作拍了一些影片,如《斯特隆波里火山》等,但都不大有吸引力。正如某些评论指出的:一号女明星在这些片子里仅仅是她自身的影子。

    这一时期褒曼在事业与爱情上确有波折,但没有一蹶不振。1956年她主演的《多情女郎》使美国一些原先抵制她的人改变了态度。19571月,在数以千计的影迷们欢迎下,褒曼乘飞机重新返回美国。不久就拍了回好莱坞后的第一部影片《安娜斯塔茜亚》。从此东山再起,声威重振。她在银幕上以女演员、女护士、女传教士、遗孀、贵妇、时装设计师等等各种不同的人物出现,运用娴熟自如的演技,生动细腻地描绘出她们的不同性格、不同情操。她的舞台演出也很成功,名剧《乡村一日》由她主演,打破了该剧历来卖座纪录。当然她渐趋老境了,可是她说:我不为年龄所吓倒,只要想一想自己演过的那些绝妙的角色,哪怕七十岁,我也能演好的。除了舞台与电视,1970年她拍了影片《春雨行》1976年拍了《花落花开》。1978年,褒曼回到祖国瑞典,同英格玛·伯格曼合作,成功地主演了自己最后一部影片《秋天奏鸣曲》。她饰演一位钢琴家,人虽衰老,但神采不减当年,演得也很出色。

    有一次,褒曼说她希望在自己将来的墓碑上能写着:一位优秀的女演员在此安息,她演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褒曼表演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度适应移动的拍摄法,以小见大,往往用突出某一细节来刻画角色的内心活动。例如《美人计》舞会一场戏:摄影机从大厅顶端俯拍,慢慢降下,透过菱形吊灯,让观众看到了翩翩起舞的宾客,在他们当中站着女主人公——正在等待特工人员的爱丽思。摄影机渐渐推成特写:她捏着一把开酒窖(内藏纳粹分子的秘密)的钥匙,只见手指神经质地抖动着,钥匙铮铮作响,此刻她心情的张力全都是凝聚在这只手上了。

    与好莱坞一些浮华的女明星不同,褒曼拍片态度严肃认真。在拍《煤气灯下》时,她为了揣摩一个几乎发疯的女子心态,曾多次去精神病院观察了解。她说:其中有一个病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她身上许多怪诞的特点都化入我对角色的塑造之中。

    1981年,她的自传《我的故事》问世。她在书中详细回顾了自己五十多年来的艺术生涯。

    1982829日,英格丽褒曼因患乳腺癌不幸去世。

对于这位巨星的演技,演艺界一直予以称道,引为楷模。她身材颀长,体态优美,但不靠打扮,更不卖弄风骚,而是以一种自然高雅的风度胜人。她的表演将诗意的优美和静谧的真实结合起来,深邃地揭示了角色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