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综合化经营系列报道之五——走近建银国际
建银国际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积极创建一流投行
建银国际坚决贯彻总行“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战略发展要求,持续深入推进战略转型,在依托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与建行集团的战略协同作用,各项业务稳步发展,主要投行业务在银行系投行中保持领先地位。品牌形象持续提升,近五年来共荣获境内外奖项逾百个。其中,6次荣获亚洲权威金融月刊《财资》杂志(The Asset)3A国家奖 “香港本地最佳投资银行”(唯一)奖项;连续3年荣获和讯网的 “最佳中资投行”;连续第三年上榜《福布斯中国》“最佳PE机构十强”;多次上榜《香港商报》“最受欢迎香港证券商”评选榜单,还先后被《亚洲货币》、《中国证券报》等境内外权威媒体评为“香港本地最佳经纪行” 、“香港最佳独立研究团队” 及“最佳海外中资投行”等多个奖项。
商业模式灵活创新 合理配置资源
自成立以来,建银国际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历经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经过不断摸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建银国际目前拥有了香港中资投行中最完备的投行产业链,涉及Pre-IPO、IPO、Post-IPO等环节中的多种产品。这条投行产业链,贯穿了一个企业成长的几乎全部过程:上市前的股权投资、顾问重组业务,IPO阶段的保荐、承销、账簿管理、全球协调及交易,以及上市后的结构性融资、收购兼并重组业务及相关财务顾问业务。在这条产业链中,建银国际可以透过不同持牌子公司以保荐人、全球协调人、承销商、财务顾问、直接投资人等角色出现。
建银国际在总行与董事会领导下,努力探索建立具有建行特色的投行业务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包括:完备的投行产业链、安全性与收益性兼顾的创新产品、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进行业务转型的能力,以及紧密高效的联动等核心竞争优势。事实证明,该产业链已成功地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帮助建银国际平衡风险,创造价值,促进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见图1)
保荐承销稳中求进 位居市场前列
据全球权威投行业务评估机构Dealogic公布的数据,2014年,香港市场共有90只主板新股上市,建银国际以账簿管理人角色共完成IPO项目19单,同比增加111%,以项目数量计荣膺全球在港投行首位,在市场和客户中引起强烈反响。
IPO保荐承销业务是投行的传统核心业务,建银国际高度重视,通过联动拓展项目储备、聘请专业人士加强队伍建设、大力提升全球证券销售能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合规风控机制等措施,多维度大力推进业务发展。近年来,建银国际以保荐人、承销商、全球协调人、财务顾问、投资者等角色参与项目在全球资本市场融资累计超过1万8千亿港元,各项指标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市场前列,在中信证券、中国信达、中国人保、中广核电力、万达商业地产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中频现建银国际的身影。2014年由建银国际独家保荐及牵头承销的中州证券项目,是2013年至今香港市场上唯一一家由中资投行独家保荐的金融机构H股IPO项目,截至上年底,该公司股价较招股价累计升幅近2倍,被誉为2014年新股“升幅王”。(见图2、表1)
战略业务再现突破 业绩市场瞩目
并购业务和发债业务对于建银国际完善公司产品线、实现收入多元化、提升综合市场排名有着重要的意义。建银国际紧抓大型央企融资、产业整合及“走出去”并购的需求,战略性扶持并购业务和债券发行承销业务。经过几年的重点发展,建银国际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个大型海外收购项目、大型境外发债项目中建银国际频频发力,获得了业界和客户的高度认可。
近四年来,建银国际在“中资国有银行系”中的并购业务排名都是遥遥领先。其中,2014年建银国际共完成并购项目15单,涉及金额18.8亿美元。包括广船国际、中核收购帕拉丁能源、中国建设银行收购巴西银行、复星参股马来西亚餐饮连锁集团等重大项目,以金额和项目数计在中资银行系投行持续排名第一。
同年,建银国际共参与32个债券发行项目,项目发行总规模1705亿港元。其中,在总行集团客户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联席全球协调人身份协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完成50亿美元债券发行,是近十年以来亚洲企业最大规模的美元债券发行。作为联席全球协调人参与的珠海大横琴项目认购总额超过30亿人民币,建银国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充分体现作为联席全球协调人的贡献和价值,树立起了建行境外发债业务良好的市场形象。
创新业务树标杆 助推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建银国际积极参与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和跨境人民币产品创新,继成立中资银行系投行第一只人民币债券基金后,获批成为政府新规颁布以来首家获RQFII资格的银行系在港资产管理机构,并首创了针对机构客户的RQFII委托专户产品,目前RQFII总规模已经达到40亿元人民币。
2014年,建银国际积极配合总行在欧洲的战略业务布局,按照前期部署积极开展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相关业务;落实总行与伦敦证券交易所(LSE)合作协议,将RQFII业务拓展至欧洲市场。今年3月,成功推出欧洲第一只人民币计价和交易的货币市场交易所基金,将填补伦敦人民币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空白,为当地企业高效、便利的使用闲置人民币资金与流动性管理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与解决方案。这是建行自去年6月获批担任英国首家人民币清算银行后,欧洲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又一重大突破。该该基金的挂牌交易,长远来看,还将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欧洲市场的使用率及认可度,从而打造完整和可持续循环的人民币业务环境。建行也将借此机会进一步来巩固其在伦敦市场人民币业务的领先地位,对于正在推进的欧洲离岸人民币业务也将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
建银国际不断完善投行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多样化的金融类业务牌照资格。2014年建银国际获批成为上海自贸区首批投资性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企业。通过该项试点政策,建银国际可在自贸区打造大中国区资本项下跨境运营中心、投资中心及簿记中心,借助自贸区政策实现境内外资金跨境流动。此外,建银国际在内地私募基金领域实现了“跨区域与多行业”布局,发起设立了覆盖医疗、文化、环保等7支基金,旗下相关公司亦均获得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成为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私募基金业务的金融机构,标志着建银国际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皮婉琳)
协同联动 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充分发挥投行平台在集团战略的重要价值,与集团开展最紧密的协同联动,是建银国际在激烈同业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香港的投行中,建银国际的集团协同是非常有特色和借鉴意义的。建银国际董事会和管理层从战略高度重视协同联动工作,明确规划发展目标:逐步成为特色突出、功能齐全、效益显著的国际性投行,为建设银行的综合性经营发挥战略性平台作用。通过完善联动机制,开展与总行部门和分行的无缝对接,战略协同取得瞩目成效。
以机制为集团协同保障
2014年总行进一步完善了子公司联动的KPI指标,“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经营理念深入人心,联动热情进一步迸发。建银国际认真贯彻落实总行要求,不断总结完善畅通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落实相应的联动机制及收入分成办法;同时,将协同联动作为子公司和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预算的有效方法,使协同联动成为业务团队的主动行为。
公司陆续与广东、深圳、北京、河南、广西等分行开展全面业务战略协同对接活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模式,并依托总行“综合金融服务上门”系列活动,积极响应分行协同需求,支持分行维护和巩固客户关系。通过联动,将公司在投行业务的专业能力与分行的客户和渠道优势紧密结合,科学分工,顺畅运作,为客户提供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行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2014年,公司与30多家分行联动完成项目43个;为集团吸引存款超过60亿港元;给分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直接分成6000余万港元;协助维护拓展优质建行集团客户逾百个。
以集团战略客户和战略项目为集团协同重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战略客户借力资本市场“走出去”和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迫切。一方面,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战略客户在境外搭建平台发债和上市融资,动作频频;另一方面,战略客户落地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加深市场竞争的“护城河”,2014年境内和香港市场产业并购金额比上年翻倍增长。建银国际将协助集团维护重要战略客户作为体现战略价值的重要落脚点,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比如中船集团下属广船国际28亿港元定向增发与12亿港元重大关联收购项目,建银国际在总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克服时间紧、诸多要件没有操作先例等困难,作为独家境外财务顾问牵头其他各中介机构共同研究项目难点,逐一说服投资者,出色地完成了项目执行,获得了客户认可,密切了客户与建行集团的关系。再如中核集团一直与建银国际保持密切业务联系,2014年建银国际作为独家财务顾问,全程参与了中核收购帕拉丁能源项目是全程参与央企海外收购,交易金额15亿港元,使中核集团与建行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建银国际全力落实总行战略项目,在总行诸多海外项目中,都活跃着建银国际的身影。在总行的统一协调部署下,建银国际协助总行在港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二级资本债券,这是迄今为止境内银行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行的首支符合巴塞尔III的资本债券。经过15场路演推介,该笔债券市场反响空前热烈,获145家高质量机构投资人踊跃认购,认购倍数6.85倍,成功创下境内中资银行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行资本工具的第一单。成功协助建行亚洲、建行法兰克福等海外机构共计发行了263亿港元的债券;落实总行与中信集团战略合作要求,成功完成中信整体上市投资项目实施;协助总行完成巴西银行收购工作。
以完善投行产业链为集团协同助力
建银国际不断完善投行产业链,通过平台建设争取各类业务牌照资格,更好地满足集团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公司于2014年顺利开展环球商品期货代客交易服务,为集团客户提供覆盖境外16个期货交易所市场的期货经纪服务,产品涵盖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类期货和金融类期货。环球商品期货代客交易服务的开展,使建银国际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加全面和更具竞争力,协助中资企业和机构客户通过建行集团的平台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各个环节。公司配合总行在欧洲的战略业务布局,落实总行与伦敦交易所合作协议,推进与伦敦证券交易所合作共同开发一系列产品。今年,建银国际还将在战略性并购、集团资产处置等方面进行诸多新的探索。
实践证明,总分行与子公司深化协同联动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交叉营销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是落实总行综合性经营战略的有效途径。“协同天地宽,拓新日月长”,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子公司与集团协同联动新的业务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建银国际将充分依托集团业务协同平台,发挥牌照优势,在总行综合经营战略的实施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罗维海 舒皓)
助力中企海外最大债券发行
建银国际作为联席全球协调人组织债券发行工作,成为参与该项目唯一的中资投行
2014年4月2日,中石化集团在亚太、欧洲和北美成功发行50亿美元债券,此次发行是迄今为止中资企业在海外规模最大的债券发行项目,也是近十年来亚洲企业最大规模、最多品种的债券发行,市场反响热烈。在总行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银国际作为联席全球协调人组织了债券发行工作,并是参与该项目唯一的中资投行。
中石化集团此次债券发行采用了创新性的结构,分别包含五部分不同年期及计息方式,由规模共30亿美元的3年期、5年期及10年期的定息债券,以及规模共20亿美元的3年期及5年期浮息债券组成,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中石化集团是建行的优质客户,评级状况优良,承销团队以合理的定价水平以及出色的执行能力赢得了来自全球投资者的踊跃认购,包括基金、资产管理人、保险、寿险以及私人银行等,总交易账簿规模达172.5亿美元。
作为建行的总战客户,中石化与建行集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建银国际在总行集团部的支持下多次积极营销客户,探讨相关投行业务机会,并曾于2012、2013年作为联席账簿管理人参与中石化的多次美元债券发行。基于建行在2013年中石化35亿美元全球银团贷款中作为总牵头行和代理行的卓越表现,中石化集团聘任建银国际作为本次债券发行中唯一的中资投行,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高盛和摩根大通担任联席全球协调人,以最高级别的核心角色组织该笔债券发行,这是建银国际首次以全球协调人身份组织发行AA-级债券,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当中,建银国际在发行窗口推荐、核心角色争夺、投资人挖掘、订单分配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中资行的独特优势,与总行集团部进行联动,共同为中石化做好全面服务。
长期以来,此类高评级债券发行的全球协调人角色一直被外资投行垄断。建银国际以核心角色成功推动该债券发行成为2014年市场的标杆项目,赢得了中石化集团对建银国际工作充分的肯定。此次债券的成功发行,诠释了全球一流领先企业对建设银行和建银国际投行业务价值和能力的认可,有助于展现建行集团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建行集团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并为今后建银国际营销相关客户、进一步扩大债券业务市场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潘丽容 侯璎萱)
香港资本市场概览
香港作为亚洲第二大直接外来投资目的地及亚洲第三大直接外来投资来源地,已经日渐发展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据统计,截至2014年,香港拥有人口723万人,当年实现GDP约21,721亿港元,较2013年增长约2.2%;其中金融业作为香港第二大支柱产业,其增幅在年内GDP增幅中占比达到15.9%。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香港证券市场是全球最活跃、流动性最好的资本市场之一,其对资金进出不设限制,也不征收资本增值税或股息税。正是基于这些优势,2014年香港主板IPO集资规模达到28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新股发行数量达到108家,较上年增长11%,其中66家为大陆背景的企业,从而实现了全球第二的排名,仅次于纽交所;上市企业的股票配售融资金额达到3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70%;累计完成项目379单,比上年增长23.10%。除股本融资外,香港的债券市场也日渐成为内地企业海外融资的重要途径,其中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2014年香港债券市场的离岸人民币债发行198笔,募资总额达到2,396亿元;离岸美元债发行347笔,募资总额达到1,938亿美元。
2014年11月,沪港通的推出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不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亦凸显香港在中国经济及金融改革中的策略性地位。
香港资本市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香港资本市场中从事投行业务的公司有近300家,管理资产接近16万亿港元,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随着国内企业不断“走出去”,内地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了对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纷纷在香港成立投行机构,目前已达到近50家的规模,其中国内银行系投行占了近一半的规模,中资证券公司亦有十余家。(罗维海 舒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