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港股也疯狂

发布时间:2015-04-22

编者按

世界杯有预言家章鱼保罗,港股中有一个魔咒丁蟹效应。近期在北水南下利好的提振下,香港无线电视(TVB)突然宣布重播一部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大时代》,消息霎时间让股民心中不禁咯噔一下:大家惊呼丁蟹效应来了,大盘要跌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可能会让一些刚刚染指港股的内地投资者心里画出一个大问号:一部老掉牙的电视剧何以和股市有这么大的联动效应呢?

《大时代》的时代脉络,诠释了八个字:盛极必衰,否极泰来。人心都向往繁荣,向往富裕,这成为资本市场最本质的动力,也就是上升的动力,潮起潮落,几多沉浮,股市里每天都有神话,每天也都有神话破灭,在全民皆股的大时代,搭一搭股市大涨的顺风车自是不在话下,更要切忌被胜利冲昏,成了三更穷、五更富的赌客。

《大时代》借股市喻人生,写尽了风云莫测,大浪淘沙、造化弄人。如今,港股暗流涌动,这就是时代的韵脚,疯狂的港股正在上映一部现实版《大时代》。

 

投资港股市场需注意的几点

 

/CFP

 

港股牛市要终结?

 郭儒逸

经历了持续一周的大涨之后,在丁蟹效应的调侃之下,疯狂的港股终于稍稍获得了平静。

15日交易的沪港通标的股中,港股通成分股中有92只个股上涨,178只个股下跌。资金流向方面,在48日和9日港股通额度(每天105亿)提前告罄之后,在10日、13日、14日、15日四个交易日内,搜狐财经查询发现,港股通余额则分别为51.11亿、80.71亿、78.36亿、99.4亿。这意味着内地资金借助港股通投身香港股市的热情暂时消退。

上周风头大盛的港股QDII基金,最近两三个交易日也几乎全线败退。

此前几天港股迅速飙高可能让某些投资者获利回吐的预测应验。市场人士认为,此前港股连涨数日,大批套利资金涌入,现在出现回调是必然的情况。前期涨得太厉害了,溢价率过高,于是套利盘出现获利了结,纷纷出逃。

港股波动带来的财富升值和缩水令人印象深刻。在香港股市八日连升之势停止后,入股阿里影业19.3亿股的赵薇,14日一日之间账面蒸发7.9亿港元(6.3亿元人民币)。而腾讯控股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49日、10日连续在高点抛售自家股票,总共套现高达32.2亿港元。

在本轮港股热之前,过去6个月中,上证综指暴涨58.5%,恒指涨幅只有8.4%。不过在内地股市飙升到7年高点之际,香港股市过去几天也迎来一波做多热情。港股的火热曾直接助推港交所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证券交易所,该公司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与交易量有关的收费。高盛估计,现金股市成交量每上升5%,港交所每股盈利就会增加3%

不久前监管层的政策利好,使得大量内地资金得以更便捷地进入香港股市。证监会明确公募基金通过沪港通投资港股,以及保监会新规内地保险机构可投资香港创业板股票——来自监管层的绿灯推动了内地投资者的买盘。这也成为港股后市被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去年11月沪港通开通后的初期,资金流入内地要显著超过香港。按照最初的设计,沪港通试点期内额度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意味着,港股通每日105亿的额度并不是一成不变,一旦额度继续放宽,将更加便利内地资金进入香港股市。

沪港两地股票价差也成为内地资金大举南下的重要原因。在本轮港股大涨之前,沪港两地价差的恒生AH股溢价指数达4年高点。比如,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的同一家公司的A股价格较H股平均高出近35%。其中,被市场资金和机构投资者边缘化下的中小盘港股,其相对AH股折价更高。

目前虽然沪港AH股溢价有所收缩,但仍然存在相当的套利空间。

据中金14日的一份报告预测,香港市场未来12个月或迎来8000亿内地资金。这其中包括了港股通剩下额度、QDII基金,以及可能推出的深港通额度。

尽管如此,市场关于港股是否产生泡沫的质疑声音已经不时耳闻。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经济学家理查德?伊利表示,短期内,过度的动物精神和不可持续的加杠杆当然能够继续支撑股市上涨。但狂热的时间持续得越长,最终的调整幅度可能就越大。

渣打分析师Erwin Sanft(担任渣打大陆和香港研究部门负责人并兼任中国股市分析师)在年初曾做出过预测,他认为2015年的赚钱时机主要集中在头三个月,今年年末恒生指数将升至26,000——但这一目标两天就已经轻松突破。

根据高盛的预计,H股今年将有14%的上行空间,增长将跑赢A股。由于大陆股市的过度投资,A股所呈现的风险很高,因此更具有纪律性的外国投资者将更看好H股。

不过就未来表现来看,该机构却给出了相反的预期:今年上半年中国A股表现最好,因为A股对政策最为敏感。香港H股表现次之,最后是港股。如果可以的话,应该规避港股,只买A股。其中A股中的中型股,这些股票市值在30亿至100亿美元,能够提供很大价值。(搜狐财经)

 

链接

丁蟹效应

又称秋官效应,是股票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指的是从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有统计显示,自1992年至2013年的21年间,丁蟹效应已经应验了33次,最惨烈的一次出现在1997年,郑少秋主演的《江湖奇侠传》播出后,恒生指数大跌26.4%;近年郑少秋出演的一部名为《忠烈杨家将》的电影在首映的第二天,港股就下跌了600多点。

港股交易手续费

主要是券商收取的佣金,拿中资券商来举例,中资券商的港股佣金一般是最低100港币,千分之2的比例。港股交易者中政府收取的费用,主要有1、印花税:成交金额的0.1%(最低1港币);2、交易征费:成交金额的0.003%3、交易费:成交金额的0.005%4、成交金额的0.002%(最低2港币,最高100港币)。

 

管窥香港

 赵红英

香港人多地少,港人饱受地仄房微之苦,对房地产价值认识深刻,所以大量房地产公司跑到联交所去上市。香港723万人,人口密度6,525/平方公里,远高于上海(3,809/平方公里)和北京(1,289/平方公里),同时,2014年到访香港的游客总量接近6084万人次。财富积累完成、高人口密度以及巨量游客,成就了香港商业的兴旺,地产价值一路高歌猛进。

在香港,和多位业内人士讨论,过去10年,是投资物业获利颇丰的10年,那么未来呢?租金的上涨和利率的下行是否已告结束?现如今投资物业如何下得了手?

先看住宅,2003年至2013年,商品房(私人住宅)均价从 30000/平方米涨至120000万元/平方米,涨了4倍,同期北京上海的住宅均价差不多涨了10倍。目前香港高端住宅(如礼顿山)、中产楼盘(如太古城)、平民楼盘(如沙田第一城)售价约250000/平方米、100000/平方米、85000/平方米。10年前,香港和北京上海商品房价差5-6倍,目前价差也就2倍(顶级豪宅除外)。在湾仔的办公楼里我遥望了一下Frank Owen Gehry设计的半山豪宅OPUS(傲璇),据说单价超过60万元/平方米。而山顶的何东花园,在今年121日完成了交易,含税合计63亿港元,自1923年购入,升值近10000倍。香港的贫富差距,远超想象,而财富的积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房地产。

再看办公楼,香港办公楼主要集中在上环-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以及新兴的港岛东和九龙东,除了后两个新区,每年新增供应有限,平均空置率低于5%。其中上环-中环-金钟区域租金在2008年超过1000/平方米.月,和九龙东差815/平方米,2014年,这种差距缩小至576/平方米。中环临海一边的高大上办公楼多由香港大家族开发持有,往上走,则密密麻麻种满了二、三十层的老楼。个人觉得就目前租金和利率走势,唯一的物业投资机会来自老楼的翻新改造。中环、上环往上走,荷里活道、威灵顿街、甚至皇后大道,不断有投资人买下笔杆楼,翻新为小型酒店、服务式办公楼,迎合热爱核心地段又预算有限的差旅、创业公司之需。香港改造旧楼的水平很高,从混沌、破旧的老街走进舒适、精致的小楼,通常会有惊艳的感觉。改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段,设计分寸的把握以及运营的丰富和精细程度。

由于商业的高度发达和街道利于流动,香港的商铺贵得吓人,尖沙嘴广东道和铜锣湾最贵的地铺每平米售价超过1000万港元。游客是否想过他们为珠宝、手表以及大牌服装付出的银子,多半用于支付房租。即使在威灵顿老街,地铺的租金也高于1100/平方米.月,铺租一直在涨,租客深感切肤之痛:“寒哪!都是替房东打工!”。偶见老街上开茶餐厅的老板娘,在门口台阶下逼仄的地方跪拜财神,蓦然觉得心酸。入夜的兰桂坊,依然人头攒动,空气中流动着昂贵的地皮味。夜访移居香港的旧邻居,本想带束鲜花,问问价格,还是作罢。

过去10年,投资分层工厂大厦增值最多,时间过短,了解不多,但主观臆测除了经济的强劲发展,主要还是增值型的改造利用,即工厦活化,比如改装成零售、服务业或设计师工作室等楼上铺,改造成红酒的储藏和交易仓,或改成影音录制室、设计及媒体制作办公室、画廊等等。

香港土地、房租成本的直线上涨,倒逼香港完成了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单程票,不可能走回头路。而今随其作为国际航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热点旅游城市地位的下降,香港物业投资陷入胶着状态,香港想在高要素成本下找到新的火车头是个难题。

国内一线城市的住宅市场也到了平台整理阶段,但对比香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北京、上海的商用物业仍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和投资空间。城市价值的提升,劳动人口的集聚和高端服务业占比的提高,将带来租金的持续上涨,而降息将引领物业回报下行,未来10年,资本价值的涨幅将高于租金的增长。另外,特定区域的细分物业,如自贸区的工业仓储物业,极具活化潜力,也将迎来美好钱景。(建投控股)

(文中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