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庙会上的手艺人

发布时间:2015-03-25

 

作为开封民间陀螺协会的会长,靳林春做的陀螺远销上海、江苏、新疆、东北等十多个省市

 

    掐指算起来,庙会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我看来,庙会就是民间的一本百科全书,只有走进去,才会寻到具有传统意义的民风民俗。我在开封生活了20多年,每到春节,除了走亲访友的拜会,庙会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大小小的庙会,让日渐凋敝的乡村和城市活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庙会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融合了文化娱乐和集市聚会的元素,成为了乡民们在某个特殊的日子里的一个隆重的生活仪式。春节的几天假期,我穿梭于翰园大庙会,偶遇了一些庙会上的传统手艺人,斗转星移,换了人间,但他们却像一段活的历史,站在时间的岔路口上,用古老的手艺描摹着一个时代生活的样貌。

 

打烧饼

 

朱文东的打烧饼摊

    大年初一,朱文东老师傅起了个大早,首先给祖宗的牌位前上了三柱香,吃了一碗老伴下好的水饺,就开始往三轮车上装家什,今天是翰园大庙会的第一天。像往年一样,朱师傅又把烧饼摊支在了庙会上。

    朱师傅在市区有自己固定的烧饼铺,店铺就在书店街与徐府街的交叉口,朱记烧饼的牌子是朱师傅的父亲亲手创出来的,如今也有百年的历史了。虽然盈利不大,却也养活了一家人。朱师傅接手打烧饼这个活儿,还是在他下岗以后开始的,也算是子承父业,开始了自己打制烧饼。可能是从小就耳濡目染,加上他买卖灵活,生意在他手里越做越好。打烧饼这个营生不是技术活,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干得了。可现如今,虽然很多人干得了,但很多人却又不愿意干,在这个人人都想挣大钱的年代,作烧饼挣的就是个辛苦钱。年轻人很现实,没人愿意干这份活儿。

    朱师傅拿起了一瓶开水放到三轮车上,就拉着去了庙会。在已经划分好的摊位前,卸下满车的家什活儿,亮出自己的字号,就开始忙碌起来。打烧饼的炉子是半截子汽油桶做成的,炉顶上倒扣着一口大铁锅,锅上又糊了一层厚厚的胶泥,这样铁锅就会散热慢些。为了让烧饼的味道和色泽都好,朱师傅从来不使用煤炭烧炉子,都是选用上好的栗木碳,这样烤出来的烧饼好看,味道也好,避免了煤烟和烧饼串味儿。

    忙完炉子又忙着打烧饼的面,其实在做烧饼前,面都是提前和好的,这和做馒头的程序相同,不同的是在后期。打烧饼流程简单,制作起来也方便,但揉面却是个力气活儿,讲究的是和、盘、揉、摔等工序,这样做出来的烧饼不但有嚼劲,而且还一层一层的。

    “朱记烧饼在开封是出了名的,其实,看朱师傅打烧饼也是一种享受,只见他把一块拳头大小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来回揉盘按压,使其厚度、大小适中,再经过切花、盘沿、表面上粘上一层芝麻,然后把做好的烧饼贴入火炉上的铁锅中,两三分钟后烧饼就烤熟了。

    在庙会上经营风味小吃的,自有它的特点,条件好的搭个棚子,摆上一些简易桌凳。像朱师傅的烧饼摊不用这么复杂,只需守着自己的摊位就行,但凡赶庙会的人都不会大吃海喝,烧饼夹牛肉是最好的搭配,便宜些的一个茶叶蛋或者是几片卤豆腐,甚至是夹一些咸菜丝,都能满足食客的需求。或拿走、或站着吃,即经济实惠,也适合游人的消费水平,颇具一些当地特色。

    庙会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朱师傅也不停地忙着,有人来买的时候就卖,没人的时候就把烤好的烧饼放在食盒里。食盒是用麦秆儿编制的,虽不好看但却实用,重量轻且保温性强,也算是烧饼铺必备的盛具。

    老朱家的烧饼个大且圆实,调料多为五香调料,层层薄如纸,焦酥可口,香气四溢。朱师傅一直想搞个连锁店,让朱记烧饼走出去,想法是早就有了,但实施起来却不容易。从朱师傅言语中就能看出他的无奈:我的三个孩子,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干这一行的,除了盈利低,注定这个行业无法发展壮大。像我这生意还算是最好的,所有打烧饼的无人能比得过我,就算是再发展一个烧饼铺子,也干不过人家一个小饭店。小本营生,管住一家人的吃喝,还略有节余,我已经很知足了。

    朱师傅的话含有一丝无奈,也许多年以后,到朱师傅真的干不动的时候,朱记烧饼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真到那时,想吃朱记烧饼的人,也只能回味了。

 

推铁环

 

抖铁环的王书河

    1116日,开封市祥符区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县级非遗项目名单,开封推铁圈技艺首次以非遗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能把铁环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真的已经很不简单,但王书河做到了。

    对于上些年纪的开封人,对推铁圈游戏并不陌生,这不就是小时候玩过的小游戏吗?这看似不起眼也早已被人遗忘的小游戏也能申遗?可王书河不这样看。这个年近50岁的乡村小学教师,不但坚持将开封推铁圈技艺成功申报为非遗项目,还开发出10余种推铁圈的玩法,成为当之无愧的推铁圈传承人

    当问起他怎样迷上推铁圈时,王老师的脸上竟露出一丝羞涩,也许是因生长在农村的缘故,小时候文化生活贫乏,农村的孩子们所玩的游戏都比较简单。像玩泥巴、摔纸牌这些既不花钱简单有趣的游戏以外,弹玻璃球和推铁圈,也是最受男孩子欢迎的游戏之一。

    自从童年时迷上推铁圈后,王书河就从未间断过,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民间游戏,他一推就推了40多年。一个铁圈,一根铁丝捏成的弯钩,甚至是一根带叉的木棍,就是这个游戏的全套工具,东西虽然简单,玩起来却是其乐无穷。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各种娱乐产品层出不穷,这些简陋的游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王书河却对推铁圈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有一次,为了锻炼自己的耐力和技巧,他推起铁圈从村里一直推到市区,十几里路虽然不是太远,却是他推着铁圈走过来的。村里的一些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都笑他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但王书河却不这样看,他认为推铁圈是一种传统文化,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播放仅有的几个传统体育宣传片中,就有推铁圈这一项,这让王书河首次萌发了推广、传承推铁圈技艺的想法。

    想法归想法,平台很重要。机会来了,身为白石岗小学一名老师,王书河所在的小学被开封市教育局指定为《农村小学有效阅读与写作》研究课题学校。课题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注重体验,让学生将体验后的感受写成作文,目的就是让作文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自白石岗小学承担市级研究课题后,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体验中找到感悟,王书河将作文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了自己最擅长的推铁圈技艺上。他手把手向学生传授推铁圈技艺,没想到孩子们竟然很感兴趣。在王书河看来,推铁圈既能锻炼身体,提高孩子们全身动作协调能力,又能让孩子们写作文时有了切身感受和题材,在寓教于乐中找到学习兴趣。

    随着铁圈传承人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的中国翰园大庙会,王书河都会受邀来到这里展示自己的推铁圈技艺。在民间高手云集的翰园大庙会上,王书河的推铁圈技艺赢得了游客们的喝彩,在单手推铁圈的基础上,他还发明了正推、倒推、内推、外推、抖推、S型推、双手推、障碍推等近10种推法。小小铁圈在他手中不断变换着轨迹,王书河将推铁圈演绎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引得游人争相驻足观看,让推铁圈这项逐渐被淡忘的传统文化技艺重新回归到大众的视野里。

    王书河说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把推铁圈这项非遗传统项目,在他有生之年里,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展。

 

打陀螺

 

打陀螺的靳林春

    今年,靳林春在庙会上又临时摆了一个摊位,专门卖自己加工好的陀螺。靳林春做陀螺生意已经很多年了,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从他记事起父亲就教他做陀螺,至今已经60多年了。每年翰园大庙会,靳林春都会在这里摆摊,别看他的摊位不大,却是游人最多的地方。

    摊位设在庙会的小广场边上,靳师傅也因为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生意随之也分为两部分:一是出租陀螺,一元一次且不限时间。靳师傅说:这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起宣传作用,也让来赶庙会的游人玩个开心;其次才是出售自己加工的陀螺,价格根据陀螺大小而定,从几元钱到几百多元不等。

    靳师傅是较早开始制作并出售陀螺的开封手工艺人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身为木工的他受朋友之托,代人加工了一个重15斤的大陀螺,人家给了他5元钱的加工费用,由此他也从中受到了启发。之后,他除了制作、销售以外,也根据客户的要求代人加工陀螺。

    “别看这小小的陀螺,选料是很讲究的。枣木、柿木都是做陀螺的上好的原料,其次就是梨木和本地的槐木,质地瓷实重量还要够,这样玩起来陀螺才会旋转的时间长。靳师傅说完,拿起一只陀螺说:打陀螺又叫抽贱骨头’,这是当地的俗称,是一种民间传统游戏,用鞭子连续抽打陀螺,它就会在地面上旋转个不停。陀螺还分陶制、木制、竹制、石制,以木头的居多,陀螺大多是圆锥形,上大下小,锥形的底部镶有钢珠,抽打得越狠它旋转得就越快。

    靳师傅原来是在纺织器材厂工作,工厂倒闭后,他就利用这门祖传的手艺,自己干起了生产制作陀螺的生意。目前他生产的陀螺,已销往上海、江苏、新疆、东北等十多个省市,他制作的最大陀螺直径是22公分,打陀螺的鞭子9米多长,重量是15千克。

    身为开封民间陀螺协会会长的靳师傅,在推广这项传统非遗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首先是开封生产的陀螺虽然远销全国各地,但家庭式作坊却没有创出自己的品牌;其次是投入不足,行业生产力低下也制约了陀螺的推广和发展,如何把家庭作坊式的陀螺生意做大做强,这是靳师傅一直思考的问题。

 

抖空竹

 

抖空竹的唐伟

    关于空竹的来历大多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和历史文献中的只言片语,但空竹发源地在开封是众所周知的。空竹、蹴鞠和荡秋千最早始于宫廷,是为了供皇亲国戚、宦官子弟和宫女们嬉戏玩耍的游戏,后来空竹流传到民间,成为了一项民俗技艺。

    庙会的一处表演场地上,嗡嗡作响的空竹一会儿被抛起,一会儿又在手中上下翻飞,红绿色的空竹在他手中变得富有灵性,犹如精灵般的在手中起舞。表演空竹的人叫唐伟,他表演的正是他的拿手绝活儿掌上空竹

    20多年前,空竹在唐伟眼里还很神奇:一个空竹、一根线绳连着两根棍,这些简单的组合,玩起来竟然如此变化万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由此激发了唐伟的兴趣,于是就买了一个空竹,跟着别人的动作依葫芦画瓢。功夫不负有心人,唐伟很快就学会抖空竹,而且动作也日渐娴熟起来,时间一长,唐伟就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空竹套路有些简单,于是就开始琢磨着增加一些新动作。

    为寻找新套路,唐伟简直入了迷,吃饭时想,睡觉时也想,一段时间下来,唐伟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又发明了大鹏展翅仙人摘桃等十几种新式花样。空竹技法和套路在他不断创新下,他的空竹技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唐伟又参加了几次全国邀请赛,比赛中他发现众多玩家的空竹技巧、花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看。这不免又让他有了新的想法,空竹的玩法和技巧都是借助两根杆来完成,如果不用杆可不可以玩呢?

    想法归想法,可真要行动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一天,唐伟路过一所小学,发现一些孩子拿着溜溜球玩,唐伟一下便茅塞顿开了。他发现溜溜球和空竹极为相似,可以说就是空竹的缩小版,既然溜溜球可以直接徒手操作,空竹肯定也可以。受了启发后的唐伟信心满满,便开始上网搜索溜溜球的玩法和技巧,仔细分析之后就开始设计空竹的套路。

    经过反复实践,唐伟发现空竹和溜溜球在某些方面还是不一样,溜溜球采用的是尼龙线,虽然牢固但摩擦力小、易打滑。弄清原因后,唐伟除了将绳子改为棉、麻、纤维三种材质合成的双线以外,又对空竹进行了全面改造。在原先没有轴承的空竹上,又加上一个小小的轴承,一个小小的改动,就增加了空竹旋转的速度。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在保定空竹艺术节上,唐伟将自己改造后的小空竹展现在大家眼前,每次表演过后都会迎来众多的掌声,也体现出掌上空竹的无限魅力。

    唐伟编排的掌上空竹动作,是依据鲤鱼跳龙门小鲤鱼跳龙门双风贯耳这三个基础动作中演化来的。重要的是在于手型和十指的不断变换,空竹在他手上瞬间发生着变化,如幻影一般。唐伟说所有的技巧都是这三种基础动作相互叠加,又派生出一些新的技巧,诸如金碧辉煌愚公移山空中刹车钓鱼等一百多个动作技巧。

    如今,唐伟创造的掌上空竹可谓是风靡全国,一些杂技团、甚至外地的空竹爱好者,都不远千里来到开封找他学习技艺。唐伟说,空竹是有灵性、有生命的,他希望这项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表演性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喜欢它。

    本版图文/张靖(河南省开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