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江南正月腊梅
■ 干铁玲/ 图文
雏凤清声
■ 俞可
市三女中,沪上唯一女校。近日,该校徐永初校长赠与笔者一套刚出炉的《圣玛利亚女校》系列丛书,并有意把这套“历史寻源之书、精神传承之书、姐妹对话之书”作为校本教材使用。此书出版的首要功绩却在于使常年尘封的校史得以重见天日。
圣玛利亚女校(St. Mary's Hall),简称圣校,为市三女中前身,沪上有口皆碑的贵族学校,由美国圣公会于1881年在沪西创办,与早两年由该会开设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一篱之隔。该校初期招收中国教牧家庭女儿,也部分录取以娃娃亲方式许配给圣约翰书院男生的女孩。若把1951年入学的初一新生视作最后一届圣校学子,现尚在世的圣校校友至少已步入致事之年。每逢校友重聚,便是华发对青丝的追忆。
追忆,在圣校是一种传统。圣校年刊《凤藻》(Phoenix)便是为追忆而创办,自1919年,每年刊行一册,由历届毕业班同学负责编辑、募款、出版,文章出自学子之笔,中英文兼顾。以“追溯以往和意想将来”为宗旨,故“《凤藻》的内容大多是学生们过去的回忆,现实的写照,和将来的憧憬”。然而,回忆与憧憬寥寥,频频刊发的却是现实的写照,只因那批花季少女必须面着校舍在1937年“八一三”战事后被日寇侵占之现实。
“在此风云迭变之际,我们的《凤藻》能献列在诸君目前,末始不是一件可庆幸的事……《凤藻》已有十数年的历史,它一向生长在花木葱翠的乐园里,没有听过马蹄的声音,也没有见过干戈的影子,平安的生存着,现在我们更希望它永久平安地生存着。这固然不是最初的一期,但也不是最后的一期。”1938年《凤藻》绪言如是写道。其实,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圣校学子通过《凤藻》持续释放其爱国忧思:1932年的《日军侵占东省后国人应有的觉悟》,1933年的《论今日救国之切实方法》和《国难声中青年应有的工作》,1934年的《九一八的一幕》,1937年的《睡狮醒了》……
在1937年那期《凤藻》,剧本《青塚》借昭君之口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汉家的朝野啊……你们醒来吧!你们可能听见这将死的女子为祖国的呼声!……我的祖国我的故乡,我不能眼看你沦亡……汉人啊,起来吧,用你们的血洗去你们过去的耻辱……”
而刊发于1939年《凤藻》的散文诗《凤》则以凤喻己:“那是一个安乐幽媚的境地。那儿有,灿烂的,活泼的,溪流。……那儿也有雄伟的,嶙峋的山岭。……美丽的凤就生长在这里。……她翩翩地飞舞着,她婉婉地飞舞着,她逍遥地栖息在这个安乐幽媚的境地里。……象征着——自由、奋发、活泼、前进和刚强的精神。……然而黑暗之神,总不容世界上剩余一块清净的乐土。这个安乐幽媚的境地,也终于变迁了!溪流中,已不是清澈的流水了,黑黝黝的,浑浊浊的,发出一阵阵溃烂的气味。……美丽的凤呢?也改变了!她已经失去了活泼愉快的心情,再也唱不出温柔悦耳的声调。她凄厉地长鸣着,她悲壮的长鸣着,过去的安乐幽媚的境地再也不能找到,未来的安乐幽媚的境地将在焦土中,靠自力再造!”
以《凤藻》为舞台,圣校学子吟唱一曲曲雏凤清声。
“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此言出自《庄子·惠子相梁》。鹓雏为传说中的鸟,属鸾凤类,习性高洁。校刊之名凤藻,一语双关,既指华美文辞,更寓圣玛利亚女校为鸾凤栖息之树。显然,该校所育之才高洁又贤德,如校歌所吟,学校“教我读书,导我游戏”,“赐我矩范,示我规模”,“锻我心智,练我体魄”,而学子“学满任事,宣力社会,何足以云劳;结成硕果,用报师恩,未敢自藐小;忠诚仁爱,服务人群,旦旦守廉操”。育人目标,以“宣力社会”为先,契合该校校训“公诚勤敏”的首字“公”。在《凤藻》吐露忧国忧民之心便是圣校学子“宣力社会”的切实体现。
如今,市三女中把育人目标定位于“独立、能干、关爱、优雅”(IACE),集智圆行方与秀外慧中于一身的IACE女孩辈出,这不啻为对昔日圣校的最佳追忆。
谨以此文献给联合国国际妇女节40周年暨《北京宣言》20周年。
男有分,女有归
■ 金钱草
老祖宗说过:“男有分,女有归”,意思是说男人要有份工作,女人要有个归宿,男人女人的问题解决了,天下就太平无事了。这跟“男主外、女主内”的意思差不多。为提防职责不清,天下大乱,老祖宗还进行了岗位分工,让男人耕地,女人织布,互不干涉内政。担心个别女同志不服气,耐不住寂寞,跑出来抢男人饭碗,又挖空心思抛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高论。
人类社会两大群体间的矛盾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给化解了,四肢健全的男人们负责在外面折腾,腿脚不便的女人们主要在家里闹腾。几个闹腾最凶的女人,从后宫起家,一直闹到了君临天下的地步,还要羞羞答答地垂个帘子,可见中毒之深。一个女人要想找份全日制工作,做到既有分,又有归,只能混进演艺圈或者当个压寨夫人。你不信?拨拉拨拉历史看看,上下五千年能找出几个才女来?而侠女名妓倒是层出不穷。
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俺为自己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感到万分侥幸,既不用跟祝英台似的,要女扮男装混到私塾里读书,也不会像刘兰芝一样一句话就被打发回了娘家;婚姻法还特别强调老公属于个人所有,不用跟三妻四妾上演宫斗剧。所以每次走路俺都格外小心,就怕一不留神撞到哪棵树上,糊里糊涂穿越到了大清帝国,三下五除二给捆上裹脚布,一辈子不让看书识字,不用等到穿越回来,就活活郁闷死了。
这也不能说明俺对男女平等的现状就十分的满意,俺知道那些被抢了饭碗,其实也跟咱们一个饭碗吃饭的男同胞们,不会就那么痛快地跟咱们称兄道弟。人家都作威作福几千年了,哪能一下子就转过弯来?妇女翻身快一百年了,男人肩上的担子好像没啥变化。倒是被解放了的女人们,要一肩扛着锅碗瓢盆,一肩扛着电脑报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是哪只手表现不硬,不是被老板炒了鱿鱼,就是被老公炒了乌贼。
比如说吧,一样是干秘书,一到下班时间,俺就跟火烧了屁股一样,坐都坐不住。再看看那些男秘书们,一副火烧房子不着急的样子,既给领导留下加班加点的错觉,又可以逃避家务劳动,一举两得。人家开个夜车,老婆孩子红袖添香,一幅感人景象;俺得伺候一家子吃饱喝足后,才能心急火燎地划拉几个字。男秘书们有事没事还经常凑一下,跟领导培养一下感情。几年下来,男秘书们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变化,女秘书们虽然字不少写,却一直原地踏步。
像俺们这种金融行业,最注重的就是营销业绩,不管你在什么岗位,头上都有营销指标,本职工作倒成了其次,有没有存款、有没有客户资源成了判断一个人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这也不难理解。这些年,一下子冒出这么多金融机构,街头上最多的店铺一个是银行网点,一个就是药店,不了解国情的人还以为现在中国人除了有钱就是有病了。各家的产品和服务都差不多,最后拼的就是人脉关系。
像俺们这些家世平常,又没有培养出乘龙快婿的女人们,虽然既有分又有归了,还是不由得发出小人才有的戚戚之语:“女怕嫁错郎,更怕入错行!”
这话要是被孔老夫子听见,肯定会露出一脸不屑:“俺就说过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不‘分’则不逊,‘分’之则怨!”
酱油委员的进步
■ 公孙欠谀
每年的两会,都会成为焦点。记者们出没于人民大会堂左右,捉部长、逮明星,花边新闻要比一板一拍的新闻发布吸引眼球,这也是中国特色。
政协会中的文体明星最容易有故事,今年的赵本山来开会了,说明什么?说明“在你该在的岗位上,会让你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你懂的。姚明来了,“高人”还是坐在特殊的位置上,统一思想的会议也体现个性化特征。刘翔也来了,据说“真的带来了提案。”不知道有多少记者问他“提案是自己写的吗?”当他被记者逮住的时候,看押不严,他大叫一声:“姚明来了!”大家一愣神,他跑了,大家都跑不过他,这次他没有摔倒,腿也没有出问题。
文体明星委员最受人诟病的是“来打酱油的!”为此,姚明不满,他说:“经常有人说,你的语文不好,是体育老师教的吧?”其实,“你的体育可能还真是语文老师教的。”为此,姚明带来了“推广专项体育课” 的提案。过去,文体明星提案能力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一直受到质疑,很多明星下决心要改变现状,姚明就是一个,因为被推为“情智双高”。其实也不要因为一个提案能力就否定一个委员的能力,明星有明星的效应影响力。很多事情可能会通过他身后的团队来做,这个可以提高提案的质量。同时,也应该看到非文体明星就能有很高的提案能力和参政议政的能力?这个也不见得,商业大佬们就可以一个人闭门写提案,开门就能让人看到“霞光万丈”,同理,让很多的人参与其中一定能集思广益,不管你是谁。
“酱油委员”来开会,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在不熟悉的领域里,谁都是新手,手里的酱油瓶装满的时候,就不会再打酱油了。还以姚明为例,他几次提案都受到了重视,今年他应邀参与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征求,李克强总理曾告诉他报告中的一些表述跟他的发言有关系。这个肯定是较高的奖赏。2014年《全国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和《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一些调整确实和姚明这几年的提案是有关系的。政协委员能做的就是这些,这个已经很好了。
回头看其他人的提案,比如说“建议更新新版人民币,以震慑贪官藏巨资”的提案,怎么说呢。嘲风咏月?应付了事?有意搞笑?说不好就是贻笑大方。这个提案唯一的正面意义就是:穷尽各种手段,打击惩治腐败。
当然姚明还只是凤毛麟角,“情智双高”的文体委员还不多,要不然记者这么会听到“姚明来了!”就放了刘翔。更多的“姚明”还在路上,可以看到,某一天,记者不会再追问刘翔“真的带提案了吗?”“提案是自己写的吗?”同时,对每年都手提“酱油瓶”的委员还是要调整,把为民请命机会和为民说话的资源让位于有能力的人。不是所有的好演员都可以成为好代表,不是所有的优秀运动员都可以成为好委员。
“酱油委员”需要进步,我们的“开会思维”也要进步。
生活在多个世界里
■ 辛宇
美国一名叫博朗尼·迈尔的临终关怀护士,根据亲耳所闻收集了1000个人的临终遗言,总结了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5件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希望当初我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无独有偶,在日本也有这样一位年轻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他在亲眼目睹和聆听到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下了《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一书,得到的是同样的结果,几乎所有人在去世前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的一生很短暂,影片《少年时代》真实记录了一位懵懂少年梅森走向成年的成长历程,三个小时的片子拍了12年。观众们眼看着男主角容貌的变化,从其平淡和琐碎的每一个瞬间的回味中唏嘘时光的流逝。梅森高中毕业要离家上大学了,母亲突然情绪失控,心酸地哭了起来,一句发自内心顿悟的台词:“我本来觉得人生还会有更多”道出了眼前的一切完全不是她想要的生活。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相信不少人也曾问过自己:难道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恐惧的恐怕是我们都会忽略生命是短暂的这个铁的事实。既然生命短暂,我们又应如何尽量追求一种相对圆满的生活呢?法国画家伊夫·克莱恩曾经说:“什么是感觉?感觉就是存在于我们自身存在之外,但又永远属于我们的东西”。没有人可以拥有所有可能的人生,辞掉现有工作,踏上人生新的征程是大多数白领的梦想,然而,只有少数人具备条件。我个人一直觉得,旅行这种经历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一个窗口,惊奇是从直觉而来的最亲密接触。一次从拉斯维加斯开车向西北沿着,在那空无一人的公路上,脑子里满是充满想象的外星人,那种奇特的感受会永久留在你的记忆中。曾经开车到波士顿湾区的一个分叉,关掉车灯,伸手不见五指,漫天星斗顿时让你同宇宙产生对话,重新唤起你对存在意义的思考。还曾经行走在华盛顿州西部的原始森林,倾听着周围的寂静,感受到万物负载着的自然的精灵,领悟着高大树木那迷人身姿和神秘表情背后隐含着的象征意义,发现着森林、大地与人类的联系,在自己的呼吸声中仿佛回归到生命的基本状态。
每个生命里其实发生过很多很多,多到你都无法看到全部。对于过去的事与其伤感地去回忆,不如把它看成时间留给自己的宝物,去感受、去拥抱它。人一生都处在学习过程中,有人多一些有人少一点,有就不亏。
美国管理咨询大师德鲁克认为,人生的充实关键在于拥有多样化的兴趣、行为和追求,他本人是世界500强企业服务管理顾问,同时兼职教授,又是纪实文学和虚幻文学作家,日本艺术收藏家,对哲学、音乐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所作的《缺憾:赞美未曾度过的人生》一书指出,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原本可以,却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某种人生,这是一个普遍和复杂的心理机制,消费社会中的满足感转瞬即逝,那些未曾经历过的人生对我们有着某些重要的意义,时常困扰着我们。一种是从未尝试过的人生。一种是错过了机会的体验。
每个人的心里都幻想着未生活过的生活,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生活在多个世界里不仅仅只是赋予未来想象力,而是去亲身体验,满足对未知的好奇,通过生活在多个世界里,从多个角度对生活形成新的感悟和认知,去追求一种圆满的生活,让生命更加精彩。
旅行是最好的生命体验。休闲的,文化的,探索的,就是为了去发呆、去喂鸽子的,等等。人在路上的那种精神活动,为的就是获得意外、震撼、兴奋、惊叹、醒悟、留恋等各种心境感受和独有的释然。旅行中的某个时刻,我乐意于让自己慢慢地沉下去,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另一个世界里,打开自己内心的局限性,换种思维去面对正在发生和从未发生的世界,获取生活的激情,让精神和情感获得新的释放空间。有时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境自己无能为力,或负面情绪占据心灵时,就是因为自己的局限认知。读书走世界要的就是开动老天给予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在脚的牵引下到自然界去认知和觉醒,驱散懒惰,让诸如贪婪、恐惧之毒素在体内和大脑找不到生存元素。
物质是容易获得的,而精神是一种生物突变的煎熬。
在有限的生命中,赶紧行动,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抬起腿迈开步,保证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不断用新的经历打开自己内心的局限性。正可谓:“生活中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