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9年,久新

发布时间:2015-01-07

    “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很多时候人们用它来表示大、多甚至是无数。题目久新,取“九”的谐音。新闻每天在变,讲究时效,但新闻同时见证历史,历久弥新,九年,是总结丰收,也是全新的开始。客户版第九年,很巧,由我这个最小也是最新加入这个集体的“孩子”来完成此版面,那就由我做主。今年客户版可谓喜事连连,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是两个小马宝宝也赶在年末跟各位读者们见面,想到此嘴角就会不自觉的上扬,于是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客户版这一年来每位编辑的状态照片,不是流行在朋友圈里发图片么,这次借着九周年,我就给大家来个完整的九图照,免得有处女座的人强迫症爆发。当然,晒的只是生活,你们懂得。

 

等您来

璧君

    201499日,阴历816 ,东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人山人海,无论被工作人员怎样的解说,几百号人宁愿排队三小时等着拿证。九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皇上才能用的,那叫九尊。不知觉中,客户版走满了九年,一起奋战的才知道艰辛和喜悦在哪处。市场上有口碑的媒体纷纷迎来10年和15年庆贺,20年的还真不多,《三联生活周刊》是一个。媒体人对自己的回顾策划大多立意在做过的有影响力的栏目,还有和媒体一起成长的人员,无论今天还是否在职。细细品味,持续性、独特性是核心品牌价值,《凤凰周刊》用了几页汇总刊物的封面文章,三联用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通过编辑记者对当时选题的回忆,梳理20年坚守的理念和方向。一次论坛,三联总编辑朱伟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做一本给白领看的杂志,那做的人一定也是位白领。三联起步时,采编人员工资就比齐当时外企员工收入。这几年海外留学风起,三联从麻省启篇,一连三年报道了斯坦福和哈佛,2014年我翘首以盼,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类留学生类型报道。不是失望,而是感受到了像三联这样媒体,要坚持住这样的连续性报道都是十分困难的,可见赢得口碑需要的不是简单登高,是持续性。客户版的艰难也在于此。

    从有什么内容做什么版面,到固定版性和栏目制,是客户版版面成长过程,而每位采编人员在职业中的人生成长才是我最期待的。二年来的《第一财经》读报,使得不喜欢不感兴趣财经的同仁们,可以这样把读报内容分享出来:一财做了大唐袜业,一财做了地摊银行……”一财的世界各自贸区系列报道纽约和新加坡做的最好,他们策划报道了香港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四个系列报道……”。近大半年一财的报道我都是在每周例会上从同仁们的分享中去感受的。一位编辑说读着中国最具人文底色的财经报纸一财压力大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长在日积月累中,在环境中。18年前,自感不适合文字工作的我想换部门,一位大姐说:在哪里都差不多,重要的是小环境。每个人的小环境是工作场所,如何应对,将直接影响自己的人生和亲人的人生和共处同事的人生。一个人的资源包括他的时间、经历和天赋。如何支配个人资源,将最终影响他或他的生活策略的选择。朋友给我微信信息有道理吧,有得选尽快调整,没得选就赶紧踏实下来。

    “思想太少可能失去做人的尊严,思想太多可能会失去做人的快乐。怎样正好?耶,有共鸣的看过来,客户版在这里等着您!

 

2014,你好吗?

李莹

    曾经很喜欢电影《情书》,至今念念不忘。

    “恶作剧的少年骑着单车从山坡上冲下来,将袋子罩在女孩头上

    “在白雪皑皑的群山间,博子泪流满面一次次地问候'你好吗?我很好'”

    “阿树看到《追忆似水年华》书卡背面画像时的感动落泪”……

    一段少年的暗恋,就在博子和阿树的通信中逐渐抽丝剥茧、真相大白开来。在时间深处,简单地诉说着无法言喻的欢喜和悲凉。

    20岁时的自己,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所谓一生都想做的事儿。在同一家单位,相同的工作岗位,时间一晃已逾十年,无法否定的事业,不能停止的自己,这期间苦乐交杂,也绝非都是上坡路,似乎只有坚持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2014,在路上,身怀六甲一转身,依稀看到那个年轻时渴望着不平凡的自己,早已被生活的现实磨砺得渐渐平凡。再见,那个从未当过妈妈的自己,纵使有再多的不安和焦虑,请坦率地迈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你好,那个准妈妈的自己,即使粗糙不断、狼狈不堪,也请选择更多地相信自己,因为人生的路,无非就是这样走过来而已。

    在走走停停中收获自己的风景。知道自己不喜欢的,继而寻找到自己喜欢的,这过程,更像是个不断纠错的累积过程。一个转身,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已在路上。

    这一年,剥去标准、评判和衡量,留给自己的都只是时间上的细微记忆与平静坦然。

    在岁末回首年初,不禁也想问一句:2014,你好吗?

 

生活在生活之外

张瑾

    每年到提笔的时候,都显得有点勉为其难,一地鸡毛似的一年,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微信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了心灵鸡汤的炮制者,就连早点上的一颗包子也能生发出无限励志的感慨,每个人都喜欢对这个世界指手画脚,仿佛不说点什么,就像没有真正存在过一样。所以,话好像都被人说尽,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有人说,这是个喜欢分享的世界,人与人的共建才是社会的框架。我倒是愿意从另外的角度来解析这个问题,在迫不及待地表达背后,真正的根源,不是分享,应该是现代人的孤独感,害怕和这个世界失联,所有的发生都要和有关系,总得要说点什么,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在众生喧哗的世界里,保持沉默,的确变成了一件可耻的事情。一次和一群同行一起吃饭,谈兴酣处,互相招呼着加起了微信,到了我这儿,我说我没有微信。强调一下,我是很淡定地回应的。话说,在这儿之前,我一直都没觉得微信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就像你选择喝豆汁配黑森林蛋糕,还是红酒配生煎包,只是一种习惯而已,无足轻重。可那天,要加我微信的姑娘的眼神,她就像看到个史前动物一样,眼珠子差点就掉在了茶碗里了。那态度,太残酷了。我觉得,我的反应应该、或者是,必须,很受伤——怎么可以没有微信?!怎么可以!结果是,我到现在是好好的,没伤到我。当然微信也没加成。

    看一个廖一梅的访谈,主持人问她,如何保持一种清醒的创作态度?她回答,学着生活在生活之外。我同意。这不仅仅是一个创作者的态度,也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没有纠缠,就不会有纠结,保留着世事如麻中的清醒,就不会被欲望裹挟。你看,即便是到了现代,日本青森的手艺人们,也会在做一把家常用的笤帚的时候,用笤草和绒线在把端编织出精美的花纹,明知命运是终日和尘土为伴,但这并不影响匠人们去潜心创作他们的作品,人生本来就是一分一秒的过程,至于结果,随它去好了。

    好像是扯的远了点。其实,我想说的,保持着清醒的沉默,学会和自己相处,也是一种妥帖的生活态度,与其聒噪着在生活的轨道上进进出出,不如站在生活边上,写自己的文章,编自己的版面,潜心研究自己的花纹。

    好了,还是说多了。

 

 

刘静

    九是一个美好的数字。

    九年前,客户版成立,第一张全家福照片中,各个笑容灿烂。主编说,看看N年之后,还有几个人在这里。

    我还在……

    经常看不清自己,我是个急性子,却也能禁得住日复一日的重复。讨厌一成不变,但对长久的期盼驱使你选择了坚守,并在规律的工作生活中用一些改变来调剂。

    接手二版,《你和我》栏目连续使用了一些特约记者的文章,建行人写建行人难免落入既定模式,文风改变依托的是思维的变化,寻找不一样的作者还原这个栏目最初定位描写人性的本源,于是我想起了原来的老同事,一位既熟悉栏目又离开了建行的记者。果然,约来的两篇建行客户稿里,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这让我又能舒心的继续编辑这样一个栏目。在二版另一个编辑自由度比较高的栏目《三言两语》中,有意识的去寻找财经之外的精彩言论,在文学、哲学、医学、技术等非金融领域里喘一口气,为这个布满谈论金钱投资财富的版面里点缀几颗珍珠。

    三版的《财富之旅》同样面临考验。一位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的固定撰稿人,笔下的文字生动辛辣,历次的会议点评都会得到同事的点赞。这个等稿等到失眠的栏目,不知不觉中已经坚持了五个年头,如何留住作者,建立信任,让这个栏目持续,需要的是跟随作者进行的适时调整。一个固定栏目背后有无数个细微变化,这些改变是迂回的发展,也是继续走下去的基础,这也属于平衡艺术吧。

    不过,平衡的是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而非别人。其实没有人像你自己一样关注你。就像,我们都是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他们而来。对我们的下一代,你可以给予爱,却不能给予思想。独立选择是人生必修课,能够选择,说明你还没有对生活失控。

    儿子问我,怎样才能忘记悲伤。我回答:不用忘记、不会忘记。你不能阻止悲伤的事情发生,却可以选择用开心的事来稀释忧愁。回头看,渡过难关是最美好的经历,虽然经历时并不知道。当有一天,做到了与世界握手言和,尽人事听天命,那么才是真的成熟了。

 

坚持在匆匆那年

李静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得不说,我是个矫情存在的奇葩,很多时候我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在这个被快销、速食充斥过度的城市,看着随时出现,每时每刻都在被刷新的新闻,我却总能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有时我在思考自己究竟哪一点最适合这份工作,直到前几天听记协请的一位前辈做报告时,我才找到答案——“坚持,或许我不是最有天分的,也不是最专业的,但我可能是那个最坚持的。曾经采访过一个同事,他说:我从不管自己做的事是大是小,是坏是好,我只是坚持做好每一件事。虽然现在的我,并没有做到做好每一件事,但我一直在坚持做,有些事做一天,关注一天成为不了好的新闻,但是做久了,关注久了,或许那就是最好的新闻素材。

    最近持续在被《匆匆那年》刷屏,不谈影片和电视剧是好是坏,单纯只是向匆匆那年的自己问候,影片如此被人关注,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记忆,向那个青涩年代的自己致敬。自己最为弥足珍贵的那部分,一旦被唤起,无论是业界精英还是硬汉、女强人,都翻出了那曾经的柔软。

    “年轻时我们总是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扉。而长大后成熟的我们避免了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开始的勇气。

    “人生一大悲哀是,在尚不能清楚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因为无知的举动而彻底改变命运。

    我们常说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最容易成功。虽然我没有那么明确的人生目标,也没有像一些人一样走着捷径。但我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坚持,那个不是梦想的坚持。我经常被人说是不成熟、单纯,不适合职场的孩子,的确,因为自己的愚钝,我错过了很多,但庆幸的是,我一直没有放弃过,或许我一路碰壁,一路被伤害,但我也因此,更加坚定的坚持了自己想坚持的东西,一路走来,我不会有太多的悔恨,我一直在按照自己想法一步步的走着。我从未放弃开始的勇气,当然,代价也可能是头破血流,未来从来不能预知,也正是这不可预知,让我多了份希望与期待。

 

你的盒子里装了些什么?

张咏洁

 

    John Lewis的广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每年在圣诞节前的一个期待,期待广告的同时更是期待着能从中找寻每一个曾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此时此刻可能正在渐渐淡去的片段……

    2013年,一只兔子陪伴着好朋友灰熊寻找供其冬眠处所,在山洞里,灰熊安静而舒服地睡下了,兔子在离开前放下了一个小盒子。时间伴着灰熊的鼾声悄然流过,此时,山脚下,一场圣诞狂欢即将开始,兔子一身银装被霓虹灯照得美艳生动,此刻,醒来的灰熊也正站在山洞口,遥望着狂欢派对上的兔子,手中捧着的正是兔子离开前留下的礼物——一只闹钟。漫长的冬季,你不会孤独度过,欢乐的时候一定有朋友在等你。

    2014年,一如既往的温馨。一个小男孩有一只萌萌的宠物企鹅,整日相伴玩耍嬉闹,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都萌到爆表,直到有一天,小男孩发现了小企鹅的变化,他懂了原来企鹅心中有了爱的火种。推开房门,眼前的一切让小企鹅惊呆了,在小企鹅张开翅膀冲过去的那一刹那,总觉得眼睛湿湿的,它扑向的盒子正是小男孩为其寻觅的礼物——另一只企鹅伴侣。懵懂的岁月,你不会惶惶度过,你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眷侣。

    广告看罢,回眸现实,其实我也曾有过一个这样的盒子。

    那个盒子里装的是一只许愿瓶,被338颗星星和99颗相思豆撑满,我被告知每天只能跟随对颜色的喜好拆开其中的一颗,每天一颗、每天记住一句或长或短的温暖心语,周而复始,当拆完第338颗星星的日子,也就将迎来自己开启全新生活——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这个盒子是另一半在当年给予我最朴实、也是最沉淀礼物——一份期待。未来的生活,可能我就是那只灰熊和企鹅,收获快乐、收获陪伴。

    2015年,不知道John Lewis将又会呈现怎样的惊喜,只期待着从他的盒子里再有更多意外迸发。仔细回忆、满心期待,也许在你身边的角落也放着一个等待开启的盒子……一起来好奇吧,你的盒子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呢?

 

每一种责任

小雅

 

 

    成为母亲是今年安排之中又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虽然无数过来人的经验都说最好把生产时间安排在北京的春末夏初,但如果他愿意挑战帝都的严寒,我又有什么理由阻止呢?

    孩子与我就是一种缘分,曾经想提前去检查孩子的性别好做购物准备,转而又否定了这个想法,该见面的时候不就知道了,传统意义的生产里也应该包括这种惊喜和期待吧。

    然而伴着这生命越来越清晰的存在感,一种无法担当的隐忧也随之而来。母亲的责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太宏大,也许所有女人都是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才领悟到个中奥秘的。而于我,首先学到的可能是保护,很多准妈妈说自己第一次感觉生命存在是做B超影像时,但我却是在第一次听到胎心时,那么快、那么稳,宣告着自己的存在和独立,没有什么能比这再更强烈表达生的渴望,而我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种渴望,继续他对这个世界的探求。

    作为传统的“80亲子关系还没有在我们和父辈之间有清晰地认知,这也导致了好像人们对80后的模糊界定:介于传统和躁动之间的一代,在不少方面,我们确实是陷于尴尬境地,属于物质上刚刚满足但精神上尚未丰腴的一代。而一位“90的妈妈曾这样让我醍醐灌顶:如果我和孩子之间只剩晚饭吃什么可以讨论的话,那绝对不是我要的相处模式。我想在以后的相处中,这句话足以作为金科玉律放在自己为母之道的前三位。

    而另一种责任,则是在加入客户版7年之后的重新认知。还记得作为菜鸟刚入行时,看到文章发表了便会觉得工作完成了,但面对这个快速透支的岗位,如何在7年之后继续保持水平的稳定甚或有所提高,成为避无可避的那个痒处

    “你和我栏目开办7年来,今年头一次暂停了年终人物回访的专版。原因很多,但是如何在保持新记者写作热情的同时遵循栏目水准的难题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向其他编辑学习如何平衡系列文章的一致性和多元性,这是头条重点采访中最考验编辑的一关,而作为其中的一名采访记者,如何找到符合编辑要求的切口也是文章出炉是否理想的关键环节;自我的认知,世界的认知,每年都在不断变化,这些都体现在文字的角角落落,如何做到起码的客观公正,远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

    有问题不怕,只要有思考,就不是坏事。

    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岁末,想起了自己发表的处女作——方法总比问题多。无论是成为母亲,还是成为更合格的新闻人,应该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