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逢“八”的水晶大集,是王立国、李彩霞小俩口的大日子。
出南阳记
王立国和李彩霞的水晶雕刻作坊就在牛山镇上。
一
王立国弓着身子坐在雕刻机前面,眼睛紧盯着手里的水晶壶,砂轮旋转,腾起一团一团的水雾。虽说刚进七月,可这江南的天气已经有些湿漉漉的味道了,屋里有股子说不出的燥热,身后的大风扇呼呼地响,吹出的风还是热的。王立国站起身,点了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眯着眼左右端详起手里的这把壶。好像哪里有点不对劲,可又说不上来。
王立国对自己的手艺一向很自信,特别是做水晶壶。一把壶,从选料到设计、描图、雕刻、到打磨抛光,全套活儿,王立国一个人都能。水晶雕刻最重要的是线条的营造,要想在脆而硬的水晶上刻出浮雕效果的图案,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弧面和块面的运用,凹面和凸面的配合,每条线的构建都处在面与面的整体布局中,而哪里留白,哪里精雕,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好像就不对了。
做了十几年的水晶壶,从粗磨开始,到自己设计雕刻,在这个行业里历练得也算是个行家了。但想让自己做的每一把壶都能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立国还是觉得有点力不从心。
二
李彩霞红涨着脸,屋里屋外的忙着。从和丈夫王立国一起经营这个水晶雕刻小作坊开始,李彩霞的生活就像上满了弦。既要照顾家里,还得招呼作坊的生意,难得有闲下来的时候。
李彩霞和王立国都是河南南阳人,1996年,双双到东海来打工,不过那时候还只是同乡,并不认识。90年代末的东海县,正是水晶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家家机器响,户户磨项链。刚来东海的时候,王立国也是先在别人的水晶作坊里打工,他脑袋瓜儿灵,什么都一学就会,一点就通,没过几年的光景,年纪轻轻的,雕刻的手艺已经很像那么回事儿了。水晶雕刻这行,最讲求的是悟性,能不能成,和入行的时间真没太大关系,如何依据水晶石料的花纹和形状设计出神似而又有深刻寓意的图案,更多的是靠人对石头的悟性。和王立国一起来东海的同乡,有好几个都一起在作坊里学徒,可真出师的却不多,特别是会设计的。王立国却样样都拿得起来,这也是让李彩霞最看中他的地方。
和李彩霞结了婚,爱情落地,在东海站住了脚,王立国就琢磨着自己单干。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定单,夫妻俩就把做好的东西拿到大集上去卖,探探行情,自己的第一把壶被人买走了,王立国别提有多高兴了。凭着自己的手艺,渐渐地,小作坊的定单也多了起来,但王立国丝毫不敢怠慢,以质量求生存,手艺人毕竟得靠手艺吃饭,不能掺假。这个规矩什么时候都不能变。
在李彩霞眼里,王立国是个有本事的人。一起出来打工的人,有的到现在还给人打工呢,可王立国却自己当了老板,不光这,随着生意多了,人手不够,他们还从南阳老家带人出来一起做,这也让李彩霞在家乡人面前挣足了面子。
三
明儿就是阴历二十八,东海的水晶大集,夫妻俩开始商量着赶集的事情。
东海县每逢阴历的初八、十八、二十八是水晶大集。水晶城前的街道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摊子,各种各样的石料、造型各异的摆件,五花八门。逢集的这天,不宽的街道会被挤得水泄不通,如果刚好再赶上个周末,更是人头攒动,闲逛的、捡漏儿的,喜不喜欢水晶另当别论,享受这节日般的气氛才是重点。但对于像王立国这样的圈儿里人来说,大集还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高手在民间,有好多小作坊的作品会在大集上亮相,没准被喜欢的人见了,就收了,接下来还可能会带来定单,所以,这水晶大集无形中也成了民间高手“斗宝”的舞台。王立国、李彩霞夫妇俩逢集必去,老婆摆个摊子卖货,老公去买石料,也借机看看别人做了什么好东西。
竞争激烈,小作坊能生存下来不容易,所以,王立国对接到的每张定单都不敢掉以轻心。从自己作坊里出来的东西,不敢希求件件是精品,但也必须做工精良。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现在比不得从前了,水晶产业空前火暴,干这行的也越来越多,整个县上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有2000多家,像王立国这样的小作坊更是不计其数。照理说,市场需求大带来的是从业者生存空间的拓展,但什么事儿都是“双刃剑”,选择多了,人却更挑剔了,要想在这个行业立足,没有真东西还是不行。再加上水晶原料涨得快,想当初东海的水晶遍地都是,当地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就捡上几块拿到集市上去卖,没人把水晶当宝贝。现如今,质量上乘的水晶都论“克”来卖了。当地的水晶资源越来越少,东海人就跑到国外,官方的统计数据是在海外淘晶的东海人有6000多,用大集装箱装着水晶原石从巴西、马达加斯加、南非运到东海。漂洋过海来的石料,这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
王立国没赶上“遍地水晶”的好光景,那会儿他还在河南老家呢。
四
从东海到南阳,坐大巴要8个小时。每年王立国夫妻俩都会回去看看老人。像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王立国老家的年轻人也都出门打工了,一派凋敝,逢着过年的时候才会热闹些。儿子今年13岁,一直跟着夫妻俩在东海上学。儿子对家乡的记忆可以说是零,但和别的孩子比起来,还是幸运的,毕竟摆脱了留守儿童的命运。夫妻俩新买的房子离小作坊不远,也在牛山镇上。离开南阳快20年了,王立国的事业、家庭都在东海, 但王立国还真不敢说自己就是东海人了。李彩霞也不愿想这么多,老公、孩子在哪儿,哪里就是家。
和别的打工者比起来,她觉得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也算是幸运的吧。
五
王立国站在院子里透了透气,又回到作坊里,手上那把壶还没做完,还得认真琢磨琢磨。
明儿上大集,总得拿个“大件”出来吧。
清初康熙年间所修《江南通志》云:牛山,在海州西南七十里,产水晶石的记载。如果打那儿开始算,东海水晶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改革开放前夕,东海水晶被国家列为稀少特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是用在军事和工业上,购销由国家统一支配的。在过去,东海人说到水晶,有个段子必讲无疑。70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现如今摆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里的水晶棺,用的就是东海水晶,据说光原料就有30多吨重。这话一撂下,常让听的人频频点头。潜台词就是:你可以没听说过东海水晶,不能没见过摆在首都北京、供人瞻仰的水晶棺吧。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东海涌起水晶潮,家家户户机器响,全奔着手链、项链、眼镜“三大件”去了,就像开悟了似的,东海的百姓终于知道这“遍地的石头”还能卖钱。可磨着磨着,有明白人就看出了门道,千篇一律的水晶“老三样”,远远没把水晶的价值挖掘出来,才只是冰山一角。
于是,东海人的生活因水晶而改变了。
东海人
水晶收藏第一人
在东海的水晶圈里,朱景强被称作是“水晶收藏第一人”。为什么?因为是他第一次赋予了水晶的文化属性,从实用性到观赏性,这对水晶来说,可是一个质的飞跃。而对东海人来说,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话说1990年的一天下午,朱景强到东海的水晶交易市场闲逛,一位水晶毛石商人向他兜售一块重200多克的包裹体钛晶水晶,朱景强不经意的拿在手里端详着。在当时,大家都认白色无杂质的透明体水晶原料,而有杂质及包裹体水晶都是被人们当成垃圾随意丢弃的。可说来就是缘分,朱景强从毛石开采时被碰坏的一角看到了晶体里面有几根呈束状放射体的金发丝,端部还有一块约4毫米的白色晶体,很是神奇,朱景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块石头。
“多少钱?”
“12块。”
朱景强没还价就买了下来。拿回家后,他就开始反复琢磨,想看到晶体的内部构造,凭直觉,朱景强觉得这块石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于是,他马上找来专业人士来打磨,按照原石的基本特征,以圆形为导向打磨成了一个椭圆型的水晶球。抛光后的晶体里面清晰的呈现出几条柱状金发丝,倾斜排列直射端部的白色晶体,打磨的工人建议他把顶部的白色晶体去掉,朱景强没同意,他总觉得这个点状物不多余,有点像什么。琢磨了很久,忽然发现它酷似哈雷慧星,最终给这块石头以此命名。
对朱景强来说,哈雷慧星的横空出世,只是多了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而已。但对于一直被眼镜、项链垄断的东海水晶行业来说,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东海县的水晶行业终于有了第一块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的水晶石。
事情还没有完,不久,哈雷慧星就被带到了东南亚珠宝展览会上,标价300元,哈雷慧星不但没有大放异彩,还因为当时大家对水晶的观赏价值不了解,根本没人认,结果又被带回了东海来。后来,朱景强又把哈雷慧星带到了一次在郑州举办的珠宝交易会上,一位外商试探着出价6000元,想拿下,但朱景强却没卖。再后来,哈雷慧星被带到了北京展览,一位韩国商人出价万元。想想看,90年代初的中国,全国能有多少万元户?一块石头就能跻身“万元户”的行列,太有诱惑力了。200多克的小水晶卖到了“天价”,一时间成为了水晶行业的头号新闻。
哈雷慧星被市场所认可,也让东海人开始把目光从眼镜、项链上移开,水晶的文化属性有了“开山鼻祖”。
建一座私人水晶博物馆
李广静,地道的东海人,1968年出生,他也是做眼镜、项链起家,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现在,他牛山镇上经营着一家工艺品公司,做各种玉石的摆件和挂件。最让老李津津乐道的,是给周大福做水晶挂件的加工。
走进后院,逼仄的加工车间里,打磨机响着,正在粗磨的是一批水晶狐狸挂件,一个淘宝店主的单子。李广静通过各种渠道接定单,网络、电话、朋友介绍……只要能提供样子,都能加工,不过数量至少要在50件以上。这批水晶狐狸挂件,李广静收的加工费是每个300元,可到淘宝上就要卖到600元一个。虽说淘宝上有很多卖水晶狐狸挂件的,价格也便宜的多,有的几十块钱就能买一个,但李广静说和他做的没法比,雕刻的功夫可差的不是一点,能给周大福做加工,可不是吹出来的。
牛山镇上的雕工以河南和福建的居多,李广静个人更喜欢福建雕工,手法更细腻、大气,公司门口威风的关公像就是福建雕工的手艺,每每有客人来了,李广静都要仔细介绍一番。而大师的作品和流水线上的产品,价格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十倍都有了。在这个行业里浸泡久了,李广静和一些有名的雕刻大师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定单来了,和大师谈好价格,把石料运过去,就等着约定的时间看作品了,根本不用签合同。
李广静的小作坊里,工人以年轻人居多,侄女也在这里做抛光工,已经做了7年,姑娘一双大眼睛在口罩后面忽闪忽闪的,问她话,就停下手中的活计,手指上沾着绿色的抛光粉,看着你笑,问得多了,还是笑。李广静说,做的好坏,和时间长短没太大关系,还是凭个人的悟性。除了经营着这个公司,李广静还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水晶原石。他对水晶的喜欢,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对开门的两间大屋子,敞开的货架子上、水泥地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晶原石,绿幽灵、发晶、紫水晶、黄水晶、粉水晶……这可都是李广静的宝贝,在李广静的眼里,都是千金不换的无价之宝。没事的时候,他就喜欢拿着手电筒,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的照着欣赏。
李广静早就想好了,未来要在东海建一座水晶博物馆,等到自己老了,就和朋友们一起到博物馆里一边喝茶、一边观赏水晶。
带着理想行走
孙睿的至善坊刚刚搬到政府建的创业园,还正在装修。在东海的水晶圈儿里,孙睿有点不一样。他当过兵,做过警察,从一个对水晶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水晶创意产业的先行者,孙睿一直觉得水晶应该是文化的代名词。和李广静一样,孙睿也是地道的东海人,从小就喜欢水晶,没有原因,就觉得水晶特别纯洁,当他看到当地的农民拿着水晶当石头卖时,就感觉破坏了自己心中对水晶的美好想象,他总认为,水晶的纯洁和透明是内在美的一种体现,这种美好更适合用文化来表达。于是,就在整个圈子还都沿袭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生产模式的时候,孙睿在自己的至善坊第一个引入了艺术院校的学生,形成了专业的创意团队,他希望通过把传统的雕刻技艺和中国文化融会贯通,走出一条有文化特色的“水晶之路”。 面对当下整个社会对水晶的追捧,孙睿却没那么激动,他觉得,文化这件事情快不得,需要更多的沉淀和积累,运动式发展只会给这个行业带来破坏性。
孙睿是一个带着理想行走的人。在当下的社会,带着理想上路,有时候就像带着枷锁跳舞,有种悲壮的意味。但孙睿知道,自己已经上路,别无选择,必须向前走。他希望“至善坊”所推崇的水晶文化能够带动一批企业,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一起去挖掘、寻找水晶行业内生的动力,只有这,才能让水晶的生命力更为持久。
“任何你正在追求的,都是人生的副产品。”这是孙睿最喜欢的一句话。小的时候,孙睿从来不是舞台的中心,永远是站在外面看别人表演,那时候的他,常常在想,如何让自己成为舞台的中心。现在,当他真的站在那个中心的时候,孙睿却有了引退的想法。“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想45岁就退休,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孙睿说,这样的感悟也是水晶带给他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六月,东海的羽山脚下,李先进的院子里热闹着呢,栀子花开得正起劲,几只猫咪在树下,踉跄地追跑着,透着不可一世的娇蛮。在东海的水晶圈里,李先进算是个“奇人”。
李先进也是地道的东海人,年轻的时候在市里的京剧团唱武生。1991年下海,进了水晶圈,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作为一名雕刻大师,他的作品在圈子里也是名声在外。凭着自己在行业内的威望,和同行们一起创立了东海水晶商会。虽是带着光环,李先进却早早地“隐退江湖”,在羽山脚下的山庄里过起了闲云野鹤的日子。喂马、养狗,还弄了个鸡场,兼卖纯绿色的“有机鸡蛋”。朋友来了,在山庄的小餐厅里摆上一桌,鲜蔬水果都来自山上,围坐着,推杯换盏,前五百年后五百年,曾经的辉煌都是过眼云烟,坊间的传奇故事,到他的嘴里不过是轻描淡写的过往罢了。
也是,20 多年的水晶人生,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人,有什么是非说不可的呢?!
……
编辑手记
去了你就知道了,东海真是个小地方,可因为水晶,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变成了大世界,天南地北的人们都投奔它而来。 小的时候看过一个童话,说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就会变成公主,对于这些在东海生活的本土人和外乡人来说,水晶的确改变了人生的走向。
孙睿爱水晶,爱它的清明和透彻,他是带着理想行走的人,那理想有种不容玷污、不可亵玩的高贵,像水晶;“水晶第一人”朱景强,不怀功利之心,邂逅美晶,电光火石间,已是情投意合的一生相许,他是懂得水晶之美的人;李广静的梦想,当然也离不开水晶,建一座水晶博物馆,过赏晶品茗的怡然生活;“出南阳”的王立国,期待着在水晶的故乡,用一把刻刀雕出与众不同的通透人生;还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李先进,没有水晶,小戏台上唱武生,再威武,一辈子演的也是别人,而现在,却活出了自己。
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已经在阿斯旺地区开采水晶了,而东海的水晶历史也可追溯到19世纪。和水晶比起来,人生可真短,也没那么纯粹。但如若给人生穿上了“水晶鞋”,就有了值得回味的绵长,梦想也就不再是童话……
文字/本报记者 张瑾 图片/陈延玲(江苏省连云港分行)
特别鸣谢:江苏省连云港分行 采访时间: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