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明天更好
----——记建设银行社会公益事业热潮
建设银行员工与受“成长计划”资助的学生们在一起
■ 本报记者 张咏洁
比尔·盖茨曾这样讲过,在人的本性中,蕴含着两个巨大的力量,一是自立,一是关爱他人。建设银行是一家企业,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人,既如此,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企业,其实也蕴含着两个巨大的力量,一是自立,一是关爱社会。先自立,进而关爱社会,这是一个企业应该秉承的一个社会大理想。
60年风雨,建行人打造了一个企业的品牌,更打造了一个企业的个性,这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在将企业视作一个人来塑造。有着自我个性的企业势必该将自己视为所在社会的肌理,从内心里真正认识到身为企业与整个社会共存共赢的道理。
自2005年股改上市以来,建设银行先后开展实施了70多个公益项目,累计为公益慈善事业捐款超过7亿元,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效益稳健的中型公司年度盈利总和。其中,在19个省市贫困地区建立“建设银行希望小学”41所,资助贫困学生近20万人次;2008年以来,累计向汶川、玉树等灾区捐款2.2亿元。如今,建设银行已经位列中国在公益事业上投入最多的企业之一,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民责任,已经成为建设银行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鸡蛋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小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地处川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山区——四川省小金县。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许多学生家庭因为贫困,只能靠吃红薯、土豆、玉米为生,无法获得必需的营养保障,每天还要走十几公里山路上学,有的学生甚至从未见过鸡蛋是什么样,贫困导致了学生严重的营养不良。2007年,建设银行决定选择当地崇德乡中心小学为资助对象,启动一项名为“鸡蛋工程”的捐资助学计划,为学校购买鸡蛋保证学校每名学生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
近年来,建设银行一直坚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支持社会公益,更在社会健康事业上给予广泛关注,除积极实施“母亲水窖工程”、“白内障光明列车工程”外,建设银行还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累计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边远山区捐赠2123辆“母亲健康快车”,旨在为贫困的山区搭建起一间间流动的医院,受益百姓已超20余万人。“母亲健康快车”称得上是一座移动的医院,一辆辆配有病床、氧气、先进的超声诊断仪和心电分析仪,被老百姓称为“爱心车”、“救命车”和新时代的“赤脚医生”。
此外,在2010年至2013年间,建设银行还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设立专项基金,扶持相关科研活动。
给漂泊安一个家
在我们的城市中,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自幼便跟随父母在外漂泊,他们的父母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在这个城市从事着建筑、搬运、环卫等工作辛苦收入微薄的工作。他们常常要跟随父母在城市的偏僻角落里寻找破旧廉价的临时住所,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他们是一群农民工的子女。简陋的教室里密密麻麻排满了破旧桌椅,靠窗而坐的小男孩将不能再写的铅笔头用纸卷起来书书写写;蹲在楼梯上的小女孩嚼着在包里揣了一上午早已经凉了的馒头充当午饭;狭小的水泥操场上,挨挨挤挤着一群正在嬉笑打闹的孩子,那是他们唯一可以玩耍的地方。2009年,建设银行将江新小学选为资助对象,“携梦成长 建行随行”系列爱心助学活动拉开了帷幕,拉回了一个个行走在失学边缘的孩子们,一个人一本书给予的是一个希望;十个人十本书缔造的是一片希望,建设银行用一本本书实现了爱心的接力。
积极回馈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缩短贫富差距是建设银行的一贯做法。2007年,建设银行启动“中国贫困英模母亲建设银行资助计划”,带头捐款资助英模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快走出贫困,走上安康之路,到2016年,建设银行将计划10年内完成资助1.8万人次。除“资助计划”外,建设银行还支持智障人士事业的发展,并捐赠成立“蓝飘带基金”,为贫困重症儿童提供医疗费用。
点亮梦想的曙光
窦艳杰,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她要的幸福很简单,有父亲、有母亲、有弟弟,有一个完整的家,就足够了。然而,命运从没有停止对她的打击,五岁时,母亲改嫁来到了一个新的家庭,十岁那年,母亲患上精神病日日寻死,为照看母亲,几度逼近辍学,母亲的病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使得本来摇摇欲坠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整整三年,窦艳杰每天都活在要失去母亲的巨大恐惧中。遗憾的是,母亲还是没能亲眼看到窦艳杰金榜题名,年过八十的奶奶久病不起,幼小的弟弟面临上学,家庭的重担和巨额的学费让窦艳杰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只剩迷茫和彷徨。借助建设银行资助贫困高中生成长计划,窦艳杰最终还是如愿走进了梦魅以求的学堂。“你们赠予我的不是金钱,而是我人生转折点中的一次生命,”窦艳杰在给建行的感谢信中这样说。窦艳杰只是在建设银行成长计划中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中的一名,年轻的花朵没有被风雨摧垮,建设银行再次为贫困大学生撑起了爱的绿荫。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支持教育事业,就是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建设中国的未来。建设银行始终把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视为己任,援助对象涉及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职业教育全领域,惠及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建设银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已有多年历史,从1996年起,建设银行就开始了希望小学的精耕细作,援建希望小学一干就是18年,在陕西、青海、新疆、贵州、广西等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贫困地区建立“建设银行希望小学”41所,不仅使当地的教育环境得到了改善,学校教育功能得到了拓展,还带动了社会对当地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支持。2009年,建设银行更是出资6000万元设立了“中国建设银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成才计划奖(助)学金”,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等16个少数民族相对集中聚居的省、自治区内,向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与此同时,建设银行还积极参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春蕾计划”,帮助贫困地区辍学女童重返校园。近20年来,建设银行已通过 “建设未来——中国建设银行资助贫困高中生成长计划”、“百年职校计划”、“资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成才计划”等,累计资助贫困高中生近8万人次,帮助近6万名高中生考入了大学;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1.6万人次。
此外,每当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建设银行也是第一时间积极捐款捐物,将爱心和特殊金融服务及时送到灾区。2008年,累计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8亿元;2010年,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2606.35万元;向甘肃舟曲泥石流及严重洪涝灾区捐款1403.99万元;2013年,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500万元。今年8月,在云南昭通鲁甸地震发生后,迅即向灾区捐款500万元,云南省分行所有营业网点开设“抗震救灾捐款、汇款绿色通道”,对向灾区捐款、汇款的客户实行“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免排队,免收手续费;同时,全力满足当地救灾部队等单位提现需求。
60年间,建设银行除在各项业务迅速发展的同时,全力履行社会责任的传统也得到社会普遍好评和鼓励。近三年来,建设银行先后获得“最具责任感企业”、“中华社会责任奖”及“中国民生先锋”等近30个相关奖项,成为国内同业中获社会责任奖项最多的银行之一。
什么才是企业社会责任?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定义。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应型的,一类是战略型的。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又分两种形式:做良好的企业公民,比如进行公益性捐助,以及减轻企业价值链活动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战略型社会责任,则是寻找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对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来说,完成好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就已是不错的作为,但对一个行业的领导性企业、有策略有远见的企业来说,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才是真正要开垦的沃土。面对社会各界在公益事业上给予的认可,建设银行的眼界将看得更远。
企业投身公益,利人利己。英国国际调查公司对消费者做过一项调查,86%受访者对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有好感,73%受访者更换产品时更愿选择热心于公益活动企业的产品。对建设银行而言,公益捐赠的项目并不仅是看方案和决定投入那么简单,每一个项目都如同产品一样,有其特有的市场基础、细分用户群、用户习惯和产品生命周期。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建设银行矢志不渝地在各个领域、各种团体中践行,不仅诠释了企业的公民责任,更谱写了一个个援建团体与建设银行的大爱篇章。
责任就是托付,幸福就是重复。建设银行将一如既往地在参与呵护健康、注重教育、关爱弱势群体的公益热潮下,继续在社会公益的大潮中踏浪远望。建设银行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都会用责任撑起生命的各种维度。每天给他人和社会多一个希望,只为彼此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