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走进长三角——浙江篇(上)

发布时间:2013-12-11

 

定型车间里,定型板上的浅口袜正在准备定型。

    按:与江苏“渐进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不同的是,浙江的中小企业从一起步就凸显出鲜明的 “块状经济”特色。最早出现有宁波慈溪的塑料制品产业、绍兴柯桥的轻纺产业、嘉兴桐乡濮院镇的羊毛衫产业、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产业、诸暨大唐镇的织袜产业、金华永康的五金产业等经济板块。同质化的生产模式产生了集中化的销售形态,柯桥轻纺城、桐乡羊毛衫交易区、永康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随之兴起,使浙江成为了全国著名市场大省,出现了义乌这样一座完全建立在市场上的新型城市。随着浙江块状经济的不断壮大,形成了无数个同质化产业板块,不同级别的经济开发区和经济功能区不停地推进企业聚合,再围绕企业需求进行产业链配套,民营工商业经济在工业园区化和专业市场化的进程中一潮高过一潮。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浙江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57.8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252.8万户,企业逾百万家,且个体户“企业化升级”又成为一道渐近渐高的浪线,到8月中旬全省有55300户以上的个体户实现了“个转企”,“块状”还在生长,“一家一实体,一村一品牌,一乡一特色”铺满全省版图。

曾几何时,“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因资源束缚,在国内经济舞台上归于沉寂,沦为经济小省。改革开放后,借助民营工商业经济的再度兴起,浙江迅速成为居于国内发展前峰地带的经济大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经济的神话,浙江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渐渐成为了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晴雨表。管中窥豹看浙江,采访组走进浙江的中小企业,透过多维度的视角,从不同企业的成长经历中,试图对浙江经济结构性成长的奥秘做一次尝试性的民间解读。

本版图片/应克

 

 

 

作为世界新袜都的大唐,2012年,大唐袜子产业集群生产袜子约206亿双,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全球的40%,总产值630多亿元。

杨彩平:打造袜业王国

 本报特约记者 吴道勇

    大唐地处诸暨与义乌之间,全镇面积5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万,外来人口超4万,是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全球最大袜子产业集群区,有同质化企业10000余家,年产袜子超200亿双,总产值630多亿元。2005年,当时建镇仅17年历史的大唐镇在国际竞争中,成功超越享誉百年的美国佩恩堡市,成为世界新袜都。 2012年,大唐袜子产业集群生产袜子约206亿双,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全球的40%,总产值630多亿元。到今年9月底,已实现产值577亿元,同比增幅17.7%。现在,大唐袜业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7个、省名牌产品20个、省著名商标17个、省出口名牌产品4个。

    大唐,因当地有一座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的大唐庵而得名。我们走进大唐,面对的是一个由无数高楼与工业大棚构成的6平方公里生产型新都市。商务车穿越城区向西,在城西的一条马路向北拐,进入到建行自己的企业客户双鑫袜业。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浙江美女,一派小白长红越女腮。接过名片,知道她叫杨彩平,是董事长,只是企业的名称为江苏双金纺织品有限公司

    “哦,我们为完善自己的产业链,在江苏建立起了自己的棉花种植基地,异地开办纺织厂和印染厂,这样就不会再受源头价格风波冲击。

    面对这个执掌年袜子出口年产值达2500万美元的美女老板,我们以为她是尚待字闺中的富二代接班人,当打开话题后,才知道她竟是让大唐袜业走出家庭作坊的创一代,与袜子打交道长达30年。

挣不断的织线

    杨彩平1975出生在大唐北边的一个小山村,今年已经38岁。她告诉我们,袜子了她儿时的梦想,也成就了后来的人生。

    早在她出生的前一年,这片土地上就开始响起织袜声。1974年,安徽的小岗革命还没有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几年后才召开。贫困与苦难带给了浙江农民无限的勇气,不同的是,他们挑战时代禁锢的目光并没有投向土地。全镇只有16000亩粮田,就是全种钱一人也收不了三箩筐铜钿,他们瞄准了工业。这一年,邻近大唐的大松村悄悄购进3台手摇式旧袜机,创办了大松袜厂。杨彩平出生的当年冬天,旁边的草塔村创建了公社织袜厂。当时每台袜机一天能生产50-60双袜子,每双袜子能挣1元钱的利润,而生产队的农民一天只能挣到一毛二分钱。此后农户也自购袜机,短短两年,织机发展到几千台,嗡嗡的织袜声成为了大唐独有的乡村夜曲。

    “我们浙江,多数村庄比较古老,一般都是同宗同族,杂姓人家与大姓之间多数都有亲戚关系。一方面是农村基层干部家族意识比较浓,另一方面是农民要生存,总得有个出路,所以大唐袜业在那个极左的年代里没有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杨彩平的介绍打消了我们的困惑。

    “父亲是木匠,对新生事物比一般农民更敏感,很快我家有了袜机。刚开始我感到很新鲜,七八岁时就站在凳子上试着摇,噩梦就这样开始了。杨彩平正式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当时家里很穷,粮食不够吃,上学时,见家里有霉干菜或者红薯干,抓一把装进裤袋,饿了就往嘴里塞,这还要趁妈妈不注意时才能得逞。苦,想走出这方贫脊的乡土,杨彩平下决心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织袜作为根植于家庭的副业,她同所有同龄人一样,被卷入其中。除了读书,早中晚家长们都给他们下有定额,达不到,付出的代价不是上不了学,就是睡不了觉。刚上初中还是班干部的她很快辍学,开始了农田、袜机两点成一线的忙碌生计。后来有同学考大学走了,杨彩平眼睛哭肿,一气之下想砸了袜机。

    那时候,大唐的袜子是国营厂家的外包,产品有人上门回收。后来,有农户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利用大唐多条公路相交的便利,开始在路边叫卖,自产自销,杨彩平也加入卖袜妹的队伍,迈出了融入市场经济的第一步。

    失落,乏味,出落成大姑娘的杨彩平寄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相中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这人就是她现在手下的总经理及丈夫。当时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小伙子家里有没有袜机。

    然而,这次解放,竟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农历初三结婚,初五早上公公连喝两碗黄酒后,向新婚的儿子媳妇分割了2.5万元的家庭债务。原来,这个贫穷的农民娶儿媳的钱全是借来的。老人借酒壮胆,内心深处的窘迫与怯弱没能逃过杨彩平的眼睛,出于安慰老人,她说爸,没事,我们很年轻,很快就会还完。这嘴硬的背后,是一个计划的破灭,三五年内盖一幢小楼的计划成了泡影。那时候,2.5万元的债务对于这对新婚夫妻来说,无异于一座大山压在肩上。初六是回门的日子,她抱住母亲大哭一场。

    “妈说我的囡别哭,你还回来织袜吧。这一回,袜机成为了杨彩平眼中的救命稻草,从初十起,与丈夫一起开始了娘家婆家两头跑的日子。她不仅自己有使不完的劲,还教会了丈夫织袜。有一天,父亲发了话:你们两头跑总不是个事,家里五台袜机,留下三台给你哥,你带走两台,自己去干。杨家的袜子作坊就这样进行了低株分孽,化一为二了。现在大唐大大小小的织袜厂,大部分都缘起于这种小作坊分家,裂变后到处是工厂。

在失败中崛起

    杨彩平带着父母这份补办的嫁妆彻底洗脚上岸。因为小俩口勤奋,不到一年,织机就发展到30多台,并全部换成了半自动,招收工人办起小厂,一个工人管8台机器,采用计件工资制。到第二年,织机发展到150多台,开始部分改做针织内裤,注册了双鑫,成为标准的小企业。产出量大了,就开始涉足俄罗斯边贸,第一次就是3个集装箱的袜子和2个集装箱的裤子,没想到出师不利,中介商在报关环节上出了问题,赔了150多万,再次陷入赤贫。

    失败在外贸上,就得搞懂外贸。2001年,夫妻俩从村子里搬出来,在大唐镇上租了两间房,聘用4名职工创建了小型外贸公司。说到这里,杨彩平一扫脸上愁云:我们大唐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圈子,提货可以打借条,无需多大创业成本,碰到的第一件难事是抓境外客户资源,后来就抓产品链,又由产品链涉足到产业链,这一回把整个织袜行业上上下下摸了个透,这是最大的赚头。

    先是委托生产,后为产供销一体化。2003年,杨彩平通过外贸伙伴华夏集团抓到了一种503型的新织机,开始自己生产专供出口的绣花袜。当时按合同规定,袜上需绣MPA商标,第一柜就是50万双。后来生意往来多了,与MPA老板见了面,发现是一个60多岁的巴西老头,作为其投资合伙人的妻子也是60多岁的老人。当时,她告诉这位老人,自己在收购货物时资金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是写借条,老人竖起大拇指说:大唐信用环境很好,前途不可估量,我们可以长久合作。

    此后单子越做越大,原有的厂房仓库都不够用了。杨彩平从建行大唐支行获得贷款,重新购地建双鑫总部。从失败到再创业,杨彩平用了不到4年时间,使双鑫袜业股份有限公司崛起成为了袜子行业中中等规模的龙头企业。

随着大潮前行

    杨彩平在她的袜子生涯中见证了大唐产业集群链的兴起,她的双鑫号舰船一直随着这种发展大潮前行。2003年时,在大唐走在最前端的织袜企业拥有全自动织机不过四、五台。2004年,大唐人开始了织机革命,镇里开过碾米机和修理过自行车的人作为工科人才开始寻找自己的位置,先是涉足织机修理,后是搞部件供应,再后来就是网罗人才生产织袜设备。到现在,在国际市场上每台售价十几万人民币的全自动袜机,大唐市场上只需3万元人民币。

    做小生意的人是大唐库存的商科人才,他们大举涉足流通。袜业发展,城市繁荣,马路市场走向衰亡,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市场,专业化贸易企业取代了昔日的小摊贩。与杨彩平有过生意往来的浙江开侗服饰有限公司老总顾小艺,原先经销烟酒铺,后以50万盘下一家资产只有20万的袜店,专门在袜业中做七匹狼品牌,然后逐渐将更多的品牌袜子融汇到品牌服饰中去,成功创建起了年销售量超10亿元的流通企业。

    与此同时,原料产业开始配套。大唐人举资前往新疆奎屯,租地种棉花,获得了日照充足的优质长绒棉,并在全国各地拓展化纤原料基地。现在,棉花、化纤从由大唐人掌控的市场运来,直接进入印染厂着色后加入弹力材料,进入袜厂,出来就成了一双双半成品袜子,再由专门的缝头、定型厂或车间将其完善,在一切准备妥当后,会有专门的物流公司将它经义乌这一全国最大内陆出口平台或宁波口岸运往全球。

    现在,象杨彩平这样从棉花种植到纺染、织袜再到包装出口全产业链自主经营的全能型企业只有一部分,其余很多是单一生产与经销,而大唐完备的产业配套能满足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在今天的大唐袜子产业集群,除有8000家袜子产业企业以外,还包括1000多家原料生产企业,400余家原材料营销商,300多家缝头卷边厂,5家印染厂,100多家定型厂,200多家机械修理厂及配件供应商,600多家袜子营销商,100多家托运服务企业。其实,我们双鑫自己每天生产的袜子,形成的交易值只有25万,有一半产品靠外包,全大唐小微企业占一半以上,专门为上游企业配套。

    在杨彩平的生产车间,一排排的织袜机隆隆作响。织筒车间自动化程度很高,工人不多,只有缝头卷边仍是劳动密集型。在定型车间,一溜装在定型板上的巨型袜子显得特别突兀显眼。杨彩平告诉我们,这是为美国职业蓝球队生产的。现在,美国佩恩堡的袜厂用意大利的织机,缺一个部件往往两个月后才能收到货,而在大唐,所有的需求采购半个小时可以搞定。日本人、韩国人扎堆到大唐来了,佩恩堡的失意制袜商也开始到大唐注资。他们的到来使大唐企业界凭添了竞争对手,也带来了远方市场的需求信息,大唐袜业立足大唐争天下,做什么样的袜子都有可能,小到韩国人的脚板套,大到美国特大号,贵到单价成千上万元的名媛天鹅绒底裤袜都有接单。

    谈到未来,杨彩平说,现在赚钱已不再是第一需要,做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没有土地可依赖,子孙后代要沿着前人的路走下去,所以还得往前走。她说到江苏去创办原料基地,是公司与红蜻蜓和南极人两大鞋业大佬展开的合作,配套生产红蜻蜒和南极人这两种品牌袜子。

    告别杨彩平,车行高处,向下俯视,大唐镇马路交错,高楼成片,广告林立,俨然现代都市,称之为国际袜都,当之无愧。

 

 

 

成品车间。出口日本、韩国的袜套准备装箱。

浙江块状经济崛起的偶然与必然

    块状经济,是经济学界对同质化产业集群的俗称,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既包括批量化的企业集聚,也包括其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性服务行业集聚。大唐袜业,是浙江块状经济的一个范例,正是各式各样的块状经济,拼就了这个东南沿海经济大省的版图。

    一位经济学家曾这样描述浙江的经济结构:如果按同质化产业集群的分布勾勒出一张浙江经济地图,那便是整个地幅条状交错,块块相连。我们这次的行程,也确实感受到车行浙江,就象在这张块状经济拼图上下跳棋,离开一个产业区,又是一个产业区,好象除了一匹匹山,一方方水,剩下的全是工厂与城镇,只在很少的地方看到过成片的粮田,现代产业集群已经铺满了全省陆域。

    浙江成为当代中国块状经济的发祥地和标杆区,从历史机遇上讲,是偶然的。这里因人均耕地过少,在定位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上,解放之初单干时吃不饱,人民公社化后依然是饱不了,人民极苦极贫。是改革开放这一偶然机遇,促成了浙江以产业集群化加市场专业化为特色的现代经济崛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贯彻实施,浙江人的步子迈得不是特别快,他们知道,如果没有别的出路,分田到户后还是吃不好。后来开放流通,农民们洗脚上岸组成贩运大军卖天下货,演绎成依商兴市的大潮。接着依市兴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的号召下,涉足实业,向天下人卖浙江货,块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浙江成为了国内民营经济发展的前锋。

    辩证法告诉人们,偶然之中有必然。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要发展就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这是全局变革的必然。就浙江而言,能在同一背景的大潮流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格局,也有其区域必然性。

    历史上的浙江,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中原沦陷区的中上流社会人群举资南迁,这种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技术与资本的注入带动了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蛮荒之地成为富饶江南。浙江多山,全省除有一小块由太湖岸涂与钱塘湾以北海涂构成的杭嘉湖平原外,其余都是由山脉勾勒成的盆地或井地,大地的皱褶把浙江划分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小区位,在同一小区位生活的人们数百上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以亲缘纽带为基础的社会认同,催化出了块状文化。正是这种块状文化,成为了块状经济的母体基因。当现代经济的新基因注入到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块状文化区时,小区位潜在的凝聚力与浓厚的从众民俗便开始了同质发产业集群的孕育,在以同一地缘文化为背景的人群中,一人行,众人跟,同族、同宗、同乡抱团结伙,创造出了并非缘于产业基础而是缘于社会基础的草根经济大阵及块状经济结构。

    块状文化也直接影响到了浙江人埠外创业的展开队形。国内经济学家钟朋荣给浙江经济下过小狗经济的定义,本意就是抱团性好,三条小狗可以咬死一匹斑马。浙江经济在内成块的同时表现为外成团,常常是数千商人集中占领一地市场,数万业主主攻一个行业。东阳市在埠外围绕建筑市场创业的有5万之众,武义县5万农民在全国创办超市7000多家,这就是被人们称之谓的东建兵团武超兵团。在全国,象这样的浙商兵团随处可见,南非、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外还出现了义乌市场兵团。这,其实也是块状文化在经济领域里表现出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