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瞬间 focus ·铛铛车
铛铛车,这个陪着香港经历了百年历史的交通工具,来过香港的人一定知道。
1904年,第一批铛铛车诞生了,共有26辆,范围由坚尼地城至铜锣湾,那时候的设计全为单层,可容纳32名乘客,同年7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到了1912年,铛铛车从单层变成了双层,1925年,演变为全封闭式车厢,也就有了今天的模样。
从20世纪30年代起,铛铛车除了是一个便捷又便宜的交通工具外,也是广告商们热宠的宣传工具,广告商们纷纷将自己代理的商品品牌打在车头,到如今,已是整个车厢外观的巨幅广告画了,且每一辆几乎都不相同,成为了港岛街上的一道风景线。
现在,电车公司共拥有163辆铛铛车,被誉为世界上仍在服务中的最大双层电车车队,每日平均接载23万人次的乘客。
夏日,坐上一辆铛铛车,拉下窗户,看港岛风采,感受海风袭袭,闭上眼睛,已是香港百年。■ 冰蓝/摄
话匣子topic · 俞可
中国梦岂能沦为高考的祭品
助人以危急之中乃社会成员应尽义务,亘古不变。四川宜宾考生黄子恒在考前20多分钟毅然抱起因突然痛经而昏厥的女考生送往医院急诊,随即火速折返考场,被网友追捧为“中国好考生”。然而,考前的这场意外使他仅得290分,与四川省高考三本线尚存187分之差。按其班主任估算,黄子恒至少可上线三本。
于他人危难之境伸出援手而与心仪大学失之交臂,因这股“傻气”,黄子恒被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尽管如此,与其个人而言,代价实为惨烈。诚然,见义勇为务求方式与尺度,因自己特殊境遇(如高考或要务)而向旁人发出警示或委托他人实施救助,这亦不啻为一种义举。道德的外显未必囿于事必躬亲。不过,该事件的焦点并非黄子恒同学的大义大德,而是落榜的严酷事实。
高考并非昔日的科举,只是一种选拔性测试,便于高等院校按需招生,然而,两者共性却在于,它们均承载着太多太多游离于教育之外的功能,如个人的前途与家庭的脸面以及学校的荣耀。以金榜题名为终极价值,中国学子的求学始终被涂染上一层浓厚甚至因浓酽而无以自拔的功利色彩。学而优则仕。仕,虽可随时间流转被任何功利性目的所替代,求学对功利的指向却可谓忠贞不渝。当前,考证热、择校热、考研热以及高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类伪科学论调的全民歇斯底里,均可视作求学功利化的表征。而根治这系列怪相所遭遇的瓶颈无疑是高考。这一考定乾坤演绎多少人间悲欢离合,多少莘莘学子为此一考拿青春来祭祀,又有多少“虎妈”“狼爸”横空出世。高考,俨然被打造成为私家版的中国梦。
针对“虎妈”蔡美儿以及私家版的中国梦,在2011年达沃斯冬季论坛上,奥巴马的前首席经济顾问、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前主席、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克林顿内阁的联邦财政部长劳伦斯·亨利·萨默斯放言,过去25年来改变世界的是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这两位哈佛肄业生。而萨默斯的另一重身份是哈佛大学前校长。校长津津乐道的竟然是两位肄业生。显然,哈佛的伟绩并非对英杰的孵化,而是为青春的张扬设置舞台,呵护每位少年才俊的美国梦。追寻美国梦,盖茨和扎克伯格堪当标杆。
要是这个案例已近乎陈词滥调的话,那么,现年26岁的戴维·卡普不久前把自己创建的轻博客服务网站Tumblr以11亿美元价格出售给雅虎,令人讶异的不仅是他乳臭未干便制造创业神话,而是他居然从走出8位诺贝尔奖得主且录取率低于哈佛的布朗克斯理科中学退学,辍学时年仅14岁。尤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母亲竟然甘愿充当他挑战现有教育制度的坚强后盾,“纵容”儿子叛离循规蹈矩,只因她坚信,儿子的美国梦切不可被无视被摧残被扼杀。这位在一所名牌私立学校任职科学教师的母亲为儿子放飞梦想默默营造一切可能条件。更有甚者,叱咤风云的硅谷投资家皮特·泰尔虽受益于美国精英教育且事业风生水起,却公然宣称,美国人目前唯一值得信赖的是大学,而恰恰是大学葬送众多英才的青春。为此,他创立以自己名字来命名的基金,每年支持20位年龄小于20岁的辍学生各十万美元用于为时两年的追梦。美国梦就是激励创新,这种激励对青少年尤为眷顾,充分展现传承的力量。宏大的美国梦便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少年之梦点滴汇聚而成。美国梦也已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甚或美利坚的国家核心价值。无它,美国的历史必将被彻底改写。
梦是青春的绽放与张扬,在青春中放飞。黄子恒的义举绝非一念之差,而是以行动诠释青春,以生命点燃中国梦。如此绽放与张扬青春,金榜题名亦相形见绌。何况,高考状元遭遇海外名校的封杀已屡见不鲜,舆论常常诟病的是他们普遍黯淡的人生轨迹。不需要大学的网开一面,不需要乡亲的联名举荐,不需要舆论的摇旗呐喊,黄子恒亦可昂首迈向中国梦。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少年,在名为人生的考场,你已经赢了。”目前,已有多所高校意欲破例录取黄子恒,可见,中国梦尚未沦为高考的祭品。
笔记本story · 舞雩
为赋新词强说愁——谈作业(下)
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女儿的白化病女裙设计,并不为过。那白裙上流血般的红色让人想逃避,但同时又狠狠地抓住人的眼睛让你无法躲藏,直到目光停留在美艳的牡丹花上时,才让人方觉得解脱。
看过女儿设计几日后的一天,女儿在电话里开心地告诉我:“妈,我有粉丝了!我的老师把我的作品给他的一个朋友看过。他的朋友特别喜欢,让我的老师告诉我,他已经成了我的粉丝了!”
“噢,好啊。你老师的朋友也是一个艺术家?”
“不是,是个天文学家。”
“哦?天文学家都成了你的粉丝了,你行啊。”
“你新设计的作品进行的怎么样?”
“你说那个双胞胎?嗯,还在画草图。”这是女儿这个学期的第三个大作业,她选择了连体双胞胎的主题。凭我的想象力,我完全不知道她将如何面对这样一个同样沉重的选题。“妈,我担心以后我总是想这些黑暗的——,哦,不是,沉重的东西,跳不出来了。”女儿的声音有些忧虑。
“不会的,这个不用担心。”我劝慰道。“你将来要接触的东西还多的是,你的关注点兴趣还会不断地转移。妈妈不就是这样的吗?今天喜欢西洋歌剧,明天就转到了昆曲;这会儿迷上了民国时期的人和事,下一会儿又不知道迷上了什么。再说,你自己不也是这样长大的吗?”
“可是那些大设计师、大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都会一直关注一种事物。”
“是,没错。但他们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什么都看遍了,才形成自己的东西。你还得且看且学呢。别担心,也别着急。”
“嗯,好吧。”女儿的声音中依然有忧郁。
其实,我嘴上安慰着女儿,心中又何尝不感受到另一种隐忧呢?
十一月的一个周六,我因故去纽约。女儿特意提前几日预定了当晚的一家餐厅。餐厅非常独特,像是一间巧克力工厂,两个玻璃罩罩住的超大铁桶里,不停地搅动着白色巧克力和咖啡色巧克力。
在美食与幽暗烛光的环境下,我不合时宜地端出了白化病的话题。 “我查了一些白化病的资料。他们把自己称作是“月亮之子”,因为他们的眼睛和皮肤都受不了日照。很多的图片,让人看了并不舒服,我没办法再看下去。我的意思是,当你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病、这类人的时候,你的内心要足够强大、足够顽强,你不能被它们压垮,沉浸在悲伤里,你还要能够跳出来,不被它们过多地影响,影响自己的情绪、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
“我会难受,但我还好啦。”女儿用铁钎插了一块棉花糖,在小火罐上烤了烤,在正加热的盛着白巧克力的小瓷杯里沾了沾,放入口中。
“你知道妈妈的朋友陈娟看过你的作品说什么吗?”
“什么?”
“‘真可怜!’。她不只是说白化病人真可怜,她是说你真可怜。她说,这孩子的思想走的太深了。让这么一个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承受这么重的东西,有点残酷,能行吗?”
“嗯,也许,就是因为我生活的太好了。所以我才会去看我生活之外的东西。太Happy的东西都太肤浅,引不起我的兴趣。那句话怎么说的,不愁也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对,我会难受,但我还好啦。”
“好吧。”我非常愿意接受女儿的这个状态。一面,是她依然追求美好的生活,感受美好的事物;一面是她能够从容地面对她愿意关注的那些沉重的事物,两者并行不悖。
“你知道吗?”我把话题稍稍岔开,“在西方人眼里,白化病是恶魔,但在东方文化中,白化病动物却是吉祥之物。我正在看的《山海经》里就提到,有的动物出现就会有灾荒、兵乱。但白色的动物出现则是一片吉祥与丰收。《白鹿原》里就有关于白鹿很神奇的传说:白鹿跑过的原上,瘫痪的老婆婆,就突然能下地做饭了;口眼歪斜的丑丫头,也变得美若天仙了;还有个秃头的人也忽然长出了黑发。我的理解是,白鹿或者说白鹿书院里的朱先生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精神,那才是这本好书的精髓所在,电影无法表现出来。”
“呵呵,有意思。但白化病人在东方和西方文化里,都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晚上回到女儿的住处,她只弄了一会儿作业,便同我一起睡下了。合租的两个女孩儿,房间里的灯则亮到了凌晨三时以后。这次我来纽约只停留一夜,女儿不请我在纽约多呆,但这仅有的一晚,她安排了节目和时间来陪我。意味着接下来的一晚,她就必须熬夜通宵了。看来,这个回到家里就会撒娇耍赖的孩子,真是长大了,开始有担当了。也许,她的内心真的比我想象的要强大,又或许,她不过是成长过程中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聊书斋chatting · 易芳
看不见的城市
他说:“陛下,我已经把我所知道的所有城市都讲给你了。”
“还有一个你从未讲过。”
马可波罗低下头来。
“威尼斯。”可汗说。
马可笑了。“你以为我一直在讲什么?”
皇帝不动声色。“可我从未听你提及她的名字。”
波罗说:“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都讲点威尼斯。”
“当我问起别的城市时,我想让你讲的是他们;我想听威尼斯,才问起威尼斯来。”
“为了区分其它城市的特点,我必须总是从一座含蓄的城市出发。对于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
……
年少的我站在教室前面,看着地图上那颗红星,想象着那个北方都市的模样:沉静的护城河、阳光下的红墙绿瓦,广场上空掠过的白鸽以及下面欢腾的人群,成千上万的自行车涌出变灯的街口,胡同小巷绵延在城市的每一个有人的地界,提笼遛鸟的大爷晃悠着半日光景,红色的糖葫芦和孩子的红毛帽一起闪耀着,不远处的屋顶还有雪,路边的榆树已有新芽钻出头。
多年以后,无论怎样迷失在这个城市钢筋水泥的冰冷中,无论多少次彷徨在离地百尺的立交桥上,无论多么惶恐于身畔川流的风驰电掣,目光放远,或者轻闭双眼,北京,依然还是当年的模样。所以,城市不是眼里的城市,是存在羁旅之人心里的、梦中的,从头就有的模样。
我想,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里,想要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座座心里梦中的城吧。
借由马可波罗的口,向忽必烈陛下讲述的,是卡尔维诺献给城市的赞美诗,是他的精神世界里完美的城市。无论这些城市本身完美与否,他们都拥有女神的名字,都被卡尔维诺赋予最崇高的敬意,是马可波罗兴之所至,是忽必烈心之所往,是所有沙漠之中苦行人的天堂。
那种由衷的爱和向往,我曾经深深体味。当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前,隔着马路看晨霭中青灰色的广场以及中央孤单的纪念碑,晨风拂过手臂皮肤的清冷感觉,如今回忆起来不知是真是幻,只是那种安心和归属感,那样鲜明,不容辩驳。如果我是诗人,我一定会赋一首最美的十四行,献给当时的北京和自己。那种浓烈的情感影响了我此后的人生。即使再艰难,无论生活还是情感,我都不曾想要背离这里。那种信仰般的爱,和卡尔维诺的文字是那样的契合。因着感同身受,所以热烈盈眶。
在经年累月的麻木与荒废中,很多人早已忘了自己当初那决绝般的选择和此后倔强的坚持,让自己浸淫在生活的琐碎中,只垂首计算着咖啡馆与广场有几个街区,纠结着那是不是“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拧巴着用自己微小的个体去丈量庞大的城市。有时候在城市里待久了,你会把城市当做你的多年伴侣,相恋时所有朦胧的美好都被贴身相处后真实的直白取代,当初喜爱的都蒙蔽在柴米油盐的世俗之中。可其实,城市从来都不能是你的伴侣,这时候你更该将其视为某种信仰,你要以更加卑微的姿态、更加宏观的视角去仰望它。因我们所能占有那样少,城市是那样大,将占有着当做一种恩赐,将占有不了看做是梦想。生活啊,永远在别处,审美,也永远需要距离。今时你在这个城市厌恶的,也许是别的城市的某个人心心念念的。如果你觉得辛苦,那就像卡尔维诺书里描绘的那般,从这个城市出发,去到文明的边缘,或者你所处文化的外圈,用时间沉淀你对你的城市的爱,用距离荡涤你对你的城市的憎。过了一段时日,相信,你一定会像沙漠中苦行者着的旅人般,回到自己生活着的呼吸着的城市,就像,找到了绿洲。
城市有你看得见的和你看不见的,你生存在看得见的城市中,那些看不见的也一直包围着你,保卫着你,这就是城市带来的安全感。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是这个城市。其实,我们拥有的这样少,我们不曾拥有且永远不会拥有却这样多,这就是我们快乐的理由,也是离不开城市的理由。
不是吗?
心归何处anchor · 章沐
同理心:凝聚心灵的一份粘合剂
作为社会的人,这种情与法的融洽,大量体现在人与人构成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体现在身为凝聚一个群体的管理者的“心灵”上。
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灵,是有区别的。任何一个机构,从最高管理部门到中下层各个部门管理人员,都因为拥有最可贵的一种精神素质而存在,这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能力。在英语世界,称为empathy,原是指引人沉思以致忘我境界的那种“神入”心理的能力,也就是体会得到别人的情态,以致产生移情的能力。但我赞赏美国华人白领赋予的这个汉化了的名称:同理心。善于沟通,善于心理判断与平衡,这是人生最难形成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素质、技能与技巧。
在目前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这份同理心极其重要。
谁都不会否认,我们当下所处的,是一个从幼童开始,就被不断强化接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环境,逼使孩子两眼注视的,就是从高到低排列的名次,让幼小的心灵,始终处于身边的人都是自己对手的压力之中,感情麻木了,竞争角逐病态化了,“化”到了自我价值,必须通过压倒别人、矮化别人、牺牲别人来实现,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难免不采取嫉妒,排挤,打击的手段。忘记了,在一个千变万化鲜活无比的世界中,人,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人与人的互助互爱和谐共处,是最为重要、最为美好的生存状态;忘记了,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项重大的举措,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只有尊重他人,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协作,形成平等谐调的人际关系,才能创造出最大的附加值,个人才能在事业和生活上获得成功。我读了刊发在《建设银行报》上那些堪称职工表率的管理人员,从最高管理层到各个支行领导,莫不把自己与普通职工放在平等位置上,努力去理解、沟通,将同理心这份人文素质,化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不仅使自己所在的群体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帮助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充分认识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他们深信,在这个群体中一分耕耘,必定会有一分收获。
人与人是不相同的。领导者有领导者的才能;有些人只能接受领导而无法去领导他人。当然,同理心,是一份综合性的心理素质,到具体员工,起码,她是由同情心、责任心等与作为个体的员工所具有的素质来实现的。
体育漫谈sport · 公孙欠谀
谁来导演青春的胜利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邓肯,都很悲壮,本来表情就不多的脸,突然出现了绝望和无助。马刺和热火决赛前,年纪稍轻一点的人,大多喜欢热火和詹姆斯,有点年纪的人大多喜欢马刺和邓肯。无论是詹姆斯的热火,还是邓肯的马刺,代表的都不是技术和水平对抗,而是代表的是两代球星的毫不保留的意志力与智慧的双重斗法,整个过程也是两代球迷的心理纠结的过程。
年轻的詹姆斯还在骑士的时候,似乎邓肯就对他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类似的话。“老人”都爱说这样的话,虽然说的时候言不由衷,但最后都应验了自己的说法。
在我看来,热火的最终胜利靠的是运气和年轻的领袖,马刺从落后到追平,再到领先,靠的是成熟的有经验的领袖,缺的是一丝丝的运气。看完整个的七场比赛,感到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完美无缺,也没有一帆风顺,成功的事情往往一波三折。比赛进程如拉锯一样,热火先胜,然后是1:1,接着又是2:2,第五场马刺拿下,第一次实现了领先,第六场是马刺最接近总冠军的比赛,在马刺胜利的曙光中,场边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清理场地,准备进行颁奖仪式了。这时,伦纳德罚丢了最要命的一分,热火用5.3秒的时间完成了最伟大的逆袭,把比赛拖入加时。此刻,时间成了马刺的敌人,体力也成了马刺的敌人。从绿衫军奔袭而来的雷阿伦成了在邓肯背后开枪的人。其实,在这一刻,命运的无形之手已经在搅动,冥冥中模糊看见了结果。热火艰难地抢下一场,为最后的“抢七”赢得了资格,也让准备领奖的马刺最终抱憾。
“抢七”中,终场前48秒,邓肯获得篮下近距离一打一的机会,邓肯一记勾手,这是他投了无数次而多数能进筐的勾手,却弹出篮筐,再用单手一补,球又弹了出来。当时,马刺88:90只差2分,邓肯往回走的时候,拉起胸前的球衣擦头顶的汗,同时,球衣盖住了这位37岁“老人”失落的眼神,只要是有点级别的球迷都看懂了这个眼神,认命吧!又是那只无形的手在搅局:热火詹姆斯年轻的优势再次显现,关键时刻决定胜负的跳投,姚明前队友巴蒂尔的三分爆发;马刺丹尼格林的投篮哑火,吉诺比利的失误增多,邓肯的体力透支……
可惜总决赛没有第八场、第九场,打完这个赛季,马刺的GDP(吉诺比利、邓肯、帕克)即将解体,年纪不饶人。当迈阿密人狂欢的时刻,邓肯已经穿上一件白色的T恤快步离开,事后他悲痛说:“我投失了关键的球,责任在我。”说话间,这个被称为“石头”人掩饰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所有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充分流露人性的一面。运动场不是战场,但很多时候比战场还残酷,当你耗尽最后一滴血,马革裹尸,却看不见超额付出应该有的回报,这也许就是体育魅力的另一种体现。
虽然我们更关注邓肯和马刺,但我们也很高兴能看见詹姆斯的胜利,这是青春的胜利,青春的绽放不是谁能导演的,因为它是自然的绽放,阿密人值得狂欢。
谁都曾年轻过,谁都会老的。
子夜的钟声已经响过,刚才已是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