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太要强了”
----——访建行北京市云岗支行个人业务顾问吕英兰
吕英兰的笔记本
■ 本报特约记者 徐佳
记者的话:吕英兰给人的第一感觉并不太爱说话,采访前她低着头,只看眼前的桌子,她自己也坦承是内向的人,但为了工作她硬是让自己多说话。我总觉得她的很多事情都太拧巴了,忍不住好几次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和自己较劲,采访最后,她的那句“我就是太要强了”让我顿时找到了那个点,的确,性格使然,也决定了一辈子拼搏的命运,或许骨子里最改变不了的基因恰恰就是一个人优秀的特质,所以,成功没有为什么,只有怎么做。
吕英兰随手从布兜子里掏出几打厚重的本子,顺势拍在桌子上,用手捋了捋,然后捻着那些用A4产品说明书背面订起的、页脚都起了毛边的本子,打开了话匣子:“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这个,只要是我给理财的客户,他们的电话、金额、理财到期日我都记在这上边呢,等再有理财我就给他们打电话。要是赶我转天休息,我打电话的客户要来,我也亲自去,这样人家就会觉得你就是来为我服务的。”别人都用电脑记录客户信息,但吕英兰习惯记在本上,“一个是我眼神不好,网点电脑有限,再说了白天还要忙着营销客户,哪有时间呐。”吕英兰有些无奈的表情转而又兴奋起来,“一般我结完账才开始打电话,打不完回家接着打,别人老说差不多就得了,但我总觉得就得多做点。”
吕英兰的故事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那会儿北京前门有家赫赫有名的老字号——内联升,吕英兰当时就在那当售货员。她喜欢招揽客户,原因很简单“这样客户还愿意往你这来呀”,或许就是一种渊源,曾经无意的招揽如今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但回头想想,干那份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那会儿我家在云岗,往城里上班,每天来回得走4个小时,早晨5点就得起,十多年从来不迟到,单位领导老说家最远的总是第一个到,我这人就怕别人说,我这人就这样。”说这话时,吕英兰的眼神和口气一样坚定。
1997年,吕英兰37岁,这一年她调到建行,被分到云岗支行做储蓄员。“那时候我们一线真得学呀,考试、点钞、上岗证我都考过来了,电脑那块我打五笔,在家生练出来的。”为吸引客户,吕英兰还像在内联升一样,爱招揽客户,原因是“他们总来说明建行好呀”。渐渐地,柜台增加了卖保险任务,在别人还不太重视的时候吕英兰可把它当个事儿干,“只要人家存定期就和人家说保险,即便不存定期,我也向客户捎带脚介绍几句”,时间长了,网点里统计保险销售量总是她第一。
说到这,别人都以为正是因为好的营销业绩才使吕英兰走上了个人业务顾问(PB)岗位,但实际情况远不是那么回事。“后来赶上网点转型,别的网点柜台里都换成了年轻人,我这虽然没和我提,但我老觉得这么大岁数了在柜台里坐着影响网点形象。”于是吕英兰申请了个人业务顾问岗,这时吕英兰已年近五十,别人都觉得这样的年龄应该干些轻松的活儿,何必和自己较劲呢,但她的想法很特别:“我还真没想过怎么为自己省事、享清闲来着,整个网点的任务都在PB身上,就指着你这个岗来呢,你就得做出成绩来。”
当上个人业务顾问,吕英兰的压力就特别大,“排名在那摆着呢,你必须营销,有时候也烦,就逼着自己说,要不头发怎么大把大把地掉呢?”说着她低头划了划单薄的齐耳短发,期间还掺杂些白发,“营销不出去你就得想办法、琢磨,经常睡不着觉,特压抑,给自己定的目标没完成,就老想着明天我一定要怎样怎样”。为了营销,和邻居不熟的她亲自串门和邻居联络感情,顺便介绍点建行的理财,买菜也聊,见人就聊,时间长了,吕英兰在云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粉丝团”,人人都知道她是建行的,这些“熟人”们也都愿意去网点找她理财。
北京分行个人业务顾问排名榜700人的榜单上,吕英兰一直排前三,她每天都坚守这个位置,但有一次失守了,吕英兰急得够呛。“那次有一网点的客户中了大奖,做了个2000万期交保险,一下就超过我了,我这再做也没那么多熟人,就天天跑拆迁房客户,5万10万地说,后来楞给追回来了”,拆迁房的客户是吕英兰挨家挨户敲门营销来的,当时很多银行都看准了这块宝地,这时吕英兰又睡不着觉了,琢磨怎么才能赢得客户的心,最后她串门营销的时候不仅带了建行的宣传页,还有暖水袋,“我就想他们在周转房,暖气不好,肯定冷”,一下子她又多了一群“熟人”。
“熟人战略”的确成了吕英兰营销上的优势,但也是一种限制,正因为是熟人,吕英兰的营销才格外小心。就拿保险来说,她营销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您的钱近期有用没用”,如果客户有用,她便不再营销,“客户走了我还在这呢,这是信誉,不是代表我的信誉,是建行的,尤其都是熟人,要特别想到这点。”
(作者单位:建行天津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