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为什么是香港(上)

发布时间:2012-12-05

 本报记者 张小雅

寻找金融新起点

    1997年,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第一份政府施政报告《共创香港新元》,定下了未来香港发展高增值服务行业的基调,彼时香港在英国伦敦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排名为世界第六。此后,香港制造业版图逐步向珠三角地区转移,本港发展重心转以金融、贸易、物流、旅游等为核心的服务型产业。15年下来,此类产业已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占实际经济增长的92%

    2000年,香港经济仍未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内地经济企稳之时,如何帮助香港补充元气成为要务。2003年,首次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此后每年,CEPA年年增补签订,香港得以自零售行业入手,一步步由广东渗透至珠三角地区。然而,往来两地的港商们在实践中发现,CEPA虽然给了港商关税方面的巨大利好,但并没有使得该地区消费者偏好港货。

    在年复一年的CEPA协议增补签订中,香港特区摸索出了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以人民币离岸市场先行者身份,提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2004年,香港银行获准试办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信用卡业务;2005年,准许包括零售、饮食及运输在内的7个行业开设人民币存款户口;2006年,准许香港居民开设人民币支票户口。人民币始终小幅渐进在香港的商业和金融机构进行试探。但是6年前的人民币在香港还颇为陌生,银行机构只有存款业务,无法进行资金增值;商户拿了人民币后也只能选择单一存款,不能对冲汇率风险;本地居民更是不知道能拿着它干什么,对于大多数港人而言,那时美元还很坚挺,为什么要选择人民币?

    20071月,人民币币值首次超过港元,所有人似乎都发现人民币的接受已不可逆,人民币首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香港零售商户所接受,且11进行计价,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兑换点也开始遍布香港街头,在港居民也开始尝试兑换少部分人民币存在银行里。2005年之后,香港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创伤中基本复原,CEPA的签订让陆港两地的经贸商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活跃起来。201112月,香港已是世界第10大贸易经济体,共有超过10万家进出口贸易公司,雇佣近50万名员工。其中,内地相当比例的贸易往来经香港处理。金融服务存在的本质为服务于实体经济,人民币的流动已是大势所趋。2011年,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约占内地全部进出口总值10%,内地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超过70%都经香港的银行进行处理。

人民币是陆港双赢的选择

    金融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员近22.5万。选择人民币,可以增加香港资本市场的活力,加强市场多元化,扩大银行业务,也有利于提升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香港素以自由港、低税率的贸易投资环境著称,而且在现代法律法规体系、市场化的商业规范、政商信息透明度、风险管理手段和金融产品多样性,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财经人才队伍方面有其他亚洲地区不可比拟的综合优势。众多国际性金融机构区域总部选择在香港落脚,无不因为以上便利,人民币走出去可以为香港继续稳固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的封面文章《三城记》中提到了一个新名词——“纽伦港,将香港的经济中心地位摆到了纽约和伦敦之后。《三城记》作者认为,全球化将三个金融城以共同的经济文化联系起来,造成了一个润滑全球经济的金融网络。自1997年至2010年底,在港上市公司急升115%1413家,总市值自1997年翻四番至21万亿港元,跃居全球第七位。其中,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更由1997年的101家跃升至592家,同期占总市值的比重由16%激增至57%。香港打造的国际金融中心品牌,已在英国伦敦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上连续5年位居第三。若能在此时借力人民币走出去,让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更加巩固,也是港府和本港居民乐于见到的。推人民币业务,就等于推介香港整个金融市场。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的介绍更为直白。

    同样,人民币因以上种种选择香港并不意外,况且这是一个相比真正境外更为妥帖的去处。就像港交所行政从才李小加形容得那样——“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阶段,香港可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育儿园,提供安全可靠的试验场所。

    美元的离岸市场主要分布在伦敦、新加坡和巴拿马地区,这一步局几乎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没有受到政府政策影响,但其基础是与黄金脱钩之前,美元几乎是惟一的全球储备货币,已经在全球流通;人民币走出去的进程则是在资本尚未完全流通的情况下进行实践,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相对可控、离内地比较近的地区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起始点。

    香港与内地处于同一时区、同一个区域经济环境,使用同一种文字,语言也基本上无太大障碍。由于中国内地与境外资本流动始终受限,在承受能力尚不足以抵御外来资本大量涌入带来的风险时,以空间换时间,香港成为提高人民币抗风险能力的上佳选择。

一定要走出去?

    截至20129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5457亿元;跨境结算量达到1.93万亿,超过去年去全年。前三季度,人民币点心债发行量达到938亿元,同比增加9.32%;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679亿元,是去年年底的1.2倍。2009年,国务院确认将香港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一切从零开始,三年来市场已经无法阻止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就像历史无法阻止当时的英镑和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一样。

    1686年,有近一半的英国船只在从事美洲或印度贸易,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而在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已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产业大国。贸易和加工优势,也伴随着金融的扩张,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率先采用取消贸易壁垒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也就是用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它带来的结果便是其在全球购买力的扩张,这一表现方式便是贸易往来均以英镑结算。为给结算做准备,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英镑,英镑自然而然就成为国际货币。

    然而,一战为大西洋两岸的国家都带来了变化。大规模的战争物资采购促进了美国各行业的生产和服务。20世纪初期,美国的经济总量、世界贸易总量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量国家由以前与英国做生意,转变为与美国发展贸易,美元取代英镑作为国际货币呼之欲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发展的顶峰时期。从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来看,在一国经济总量和世界贸易量都位居世界第一时,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在与其进行贸易往来,不得不使用和储藏该国货币,以备国际结算之需,国际货币由此而来。

    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发展最为迅猛的十年。2001入世当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5000亿美元,2007年,首次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 2011年,这一数据为36421亿美元;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跃上1万亿美元大关,2011年该数据为471564亿美元。2010年,中国酒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换言之,一国的制造能力扩张,财富和购买力相应扩张,对全世界的信用购买力也在扩张。3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进口了大量的资本,已经到了从资本进口时代逐渐向资本输出时代过渡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