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全球危机的长周期视角

发布时间:2012-05-09

殷剑峰

    谈危机前,先说说经济危机产生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导致社会收入水平分配严重不均,致使生产过剩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的确存在收入分配的因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恰恰相反,本次危机的爆发不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反而正是由于过度追求收入分配均等化导致的。

    康德拉季耶夫提出过长周期理论,实际上,马克思的理论其实也可以归为长周期理论之一。如何解释经济危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于储蓄率的下降。储蓄率的下降先将导致了人均资本的下降,从而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滑。我们可试用长周期理论的一个分支——人口理论来解释储蓄率问题。

    从全球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值来看,2004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因此,从人口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社会消费增加,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赡养费用增加,使得总体储蓄率降低。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现收现付制的养老基金的支出呈现显著的增加,除此之外,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也十分显著。

    如何解释全球人均GDP潜在增长率和储蓄率的下降,这就需要分别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情况。按照世界银行对全球不同的国家的分类方式,将不同国家分为四大类——不发达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首先,从全球的人口结构角度来看,高收入国家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在1984年出现了一阶拐点,出现下降趋势,而到2008年则出现了水平拐点,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此,发达国家呈现了明显的老龄化现象,这也与本次危机的爆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中等收入国家的劳动人口增长趋势与全球劳动力人口增长的契合度明显,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劳动人口的变化动态实际上是由中等收入国家,更确切地说是由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所决定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劳动人口的增速虽然趋缓,但仍呈上升趋势。从全球的经济格局角度来看,高收入国家的储蓄及GDP占全球储蓄和GDP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等收入国家的状况恰恰相反,而且中等收入国家相当于为全球贡献了占其GDP比重更多的储蓄。由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GDP和储蓄总额都占到了全球GDP和储蓄总额的95%以上,因此,全球的经济格局可以说就是由这两类国家来决定的。

    对高收入国家来说,其人口结构迅速呈现老龄化。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口红利及劳动人口占比在不断上升。储蓄的变化反映了由直接投资推动的自由贸易已经结束。事实上,中等收入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其经常项目账户上的变动和其储蓄率的变动规律体现出一致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失衡。

    从信贷膨胀角度来看,随着储蓄率的不断下降,信贷总额占GDP的比重从7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上升,这成为了高收入国家普遍的特征。同时,中等收入国家的信贷也在扩张,但其扩张的速度与储蓄率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中等收入国家的信贷是可以依靠储蓄来支撑的,这与高收入国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但在本次危机中,有一个高收入国家比较特殊——德国。德国的老龄化要比其他国家严重得多,但其之所以能在此次危机中幸免遇难,在于其国内的货币政策对信贷起到严格的限制。从2000年开始,德国的经常项目余额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而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经常项目余额则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事实上,欧元区的成立,为德国输出储蓄提供了机会,对德国来说,类似于1994年人民币汇改对于中国的意义(以本币贬值来促进本国出口)。

    从资产价格泡沫的角度来看,可从美国的人口结构的变化着眼。2002年,美国劳动人口增长的一阶拐点出现,2007年,迎来了劳动人口的二阶拐点。若从美国上市公司的市值与美国GDP的比值角度来,1999年开始,美国股市暴跌。此种暴跌不仅仅是由于技术革命达到顶点所致,同样也可能是对美国未来人口预期的结果。如果以黄金的价值来度量美国股市的话,美国股市的市值自1999年开始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再关注一下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从美国已开工的房地产数量上看,自从2002年美国劳动人口增长的一阶拐点出现后3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就开始回暖。而人口结构对资产价格起到最直接作用的就是房地产市场,不仅美国如此,当年的日本亦是如此。(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研究员)

    摘编于411日社科院第250期《金融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