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玩
编辑手记
2010年的首要关键词当属“涨”,在“连猪都飞起来”的涨时代,艺术品市场当仁不让地成为领引者:先有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创出拍卖纪录,又有王羲之草书《平安帖》以3.08亿成交价紧随其后,接着又爆出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2057亿元成交的天价,创出瓷器拍卖成交世界纪录的消息。然而,这些数以亿计的艺术拍品的风头还未散尽,2010年秋拍市场又出人意料地杀出“黑马”:一向以量取胜、难以攀上艺术品市场金字塔尖的中国近现代书画,终于实现历史性突破——徐悲鸿《巴人汲水图》以1.71亿元刷新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评论普遍认为,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本期市点,再现了中国近现代书画这一“尖峰”时刻。
本期的“台北故宫藏品赏析”终于迎来了在中国大陆民间最具知名度的两件国宝——“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据说台北故宫的国宝人气排行榜,向来有民间和专家两大阵营,而“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一直高踞民间排行榜之首。
总把最心仪的栏目“我玩”放在最后说。因为采访和撰写这个栏目的缘故,认识了一些喜欢收藏的人,本期玩寿山石的高浩即是其中一位。直到发排之日,我还想跟他探讨“他山之石皆卑凡”这个标题是否太过武断,我认识很多玩石头的人,和田玉、翡翠、珊瑚、祖母绿……,他们都说自己的石头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具灵性的。其实我理解是因为他们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有的人腰间常年挂着玉石挂件,有的人每晚临睡前必要盘玉,有的把收藏的美石当作精神寄托。我想这就是喜欢吧!喜欢的玩意不分贵践,喜欢很单纯,就是喜欢。希望有更多喜欢玩物的同道之人,参与这个栏目,把你们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巴人汲水图》:“登顶”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品市场
■ 本报记者 薛洁
在中国书画市场,近现代书画一直难以攀上艺术品市场的金字塔顶尖,然而这一现象在去年末终于实现突破,被誉为近现代书画亮点之一的徐悲鸿写实巨制《巴人汲水图》以1.71亿元成交,刷新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
《巴人汲水图》
设色纸本/立轴
1938年作
钤印:徐、悲鸿、东海王孙、生于忧患
款识: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题签:(晏济元题)徐悲鸿巴人汲水图真迹。平元署。
钤印:济沅私印,说明:晏济元题签。
作品描绘了当时重庆人民一个极平常的生活场景——汲水,当时百姓每日生活用水,都要从江中汲取,故而无论男女,为了生计,每天都要到江边取水。他们挑着沉重的木桶,再装上满满的水,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时甚至要往返多次。正是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画面,触动了艺术家的心灵。画家以整合西洋画法的丰富艺术表现,将蜀地人民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描绘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画面颇显细高。但其悬挂起来,确与嘉陵江的百丈悬崖相一致,凸显场景的陡峭、惊险。
竞拍热烈
镜头回放到
价值何在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的开篇之作,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无论在其个人艺术生命中还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拍前《巴人汲水图》即备受瞩目,被誉为近现代书画市场最值得期待的作品之一。”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跃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先生则在艺术上给予了评述: “在绘画技法上,先父融合了西洋画法,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整个画面突出物像神韵,劳作的繁重,汲水的艰辛,呼之欲出,令人不忍目睹。画到站立在让路石上穿长袍青年的头部时,先父竟然绘上自画像,使得作品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画中的竹林郁葱,梅花怒放,不仅是对画面的点缀,更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在严酷的历史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有评论认为,无论艺术成就,现实意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再现,《巴人汲水图》均达到相当的高度,被公认为徐悲鸿国画创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开篇之作,落定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国画创作中的最佳范本。
“对于经典作品,也就是在美术史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其价值会得到市场认可,反应到价格上,是与其在美术史地位相对应的高度。而随着学术资源的参与,拍卖公司的培育,市场的调整、升级,参与者对艺术品的深入了解,未来市场的价格体系会更加依附于美术史,重要的作品不会被市场忽视。”张跃进说。
传承有绪
《巴人汲水图》还引出了一段曲折的收藏经历。据介绍,1949年,新四军干部朱良跟随部队到了重庆。到重庆后,恰巧遇见了聚兴诚银行老板的管家正在处理一批旧书画,在一大卷古代及近现代字画中,朱良唯独看上了这幅《巴人汲水图》。当时这位管家喊价160万元(当时的人民币),最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讲到了120万元。朱良留下10万订金,商定3天后取画。当时的朱良也没有多少现金,急忙去找后勤部长。当时部队正要给师级干部分配一件苏联毛呢大衣,按级别朱良应得一件,但恰巧这批大衣数量不够,朱良便主动提出不要大衣,希望换取120万元现金。后勤部长同意了他的建议,用这120万元,朱良如愿以偿地换得了这幅《巴人汲水图》。
文革结束后,重庆收藏界、书画界的许多老人,包括徐悲鸿的好友晏济元、苏葆桢等画家,都经常到朱良家中欣赏他所收藏的这幅《巴人汲水图》。
2004年,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巴人汲水图》从800万起拍,多位买家投入争夺,最后经过数十轮换手,最后终以1650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徐悲鸿个人书画拍卖的世界记录。
“这次的买家是谁?”对于这个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翰海方面表示“尊重买家的权利,暂时不予公开”。
近年近现代书画大家伤口拍卖市场最高成交价表
“他山之石皆卑凡”
■ 高浩
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一定不会再有第二个民族的人像中国人那样,对玉石情有独钟。这种感觉一开始就像本能,牢牢地根植在内心深处,直到我在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看到寿山石的第一眼,就不管不顾地把这个国石据为己有,让它来代表中国,来填平我这个海外游子这些年孤单漂泊形成的和祖国文化相割断的心灵鸿沟。
那是2006年的年底,朋友介绍我去一家在南京的翡翠古玩店,店主人称老胡,南京人,在南京的翡翠界有着不俗的名声。那段时间我收集了一些翡翠,也开始了解玉石和中国的玉文化。后来,在老胡的店里遇到一个他的朋友,40多岁,瘦高个,光头黑眸,也不时拿出一些翡翠、和田玉来和我们聊天。这个人姓顾,因为他的原因,把我带到了寿山石的收藏中来,从此很着迷,一发不可收拾。
在老顾之前,我很喜欢翡翠,但是相比寿山石的各种颜色,翡翠显得单调许多。另外,翡翠的原产地是缅甸,国别的不一样,感情也存在差别。老顾本身就很“中国”,对印石的文化非常精通(他本人以寿山石、和田玉收藏为主),又常常旁征博引,从寿山石谈到工作、人生和朋友,使我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的第一对寿山石印章――朱砂高山螭虎戏珠,就是从老顾那里淘到的。螭虎是中国古代人想象中的瑞兽,是寿山石雕刻的常见题材。这对章,用料讲究,朱砂(即细细的桃红色)细满,两对螭虎分别盘旋于左右章之上,所戏绣珠浑圆可人。这对章料虽然不是高山石(寿山石的一个品种,在寿山石中产量最大,细分品种最多)中最好的,但是雕工精良,在目前寿山石原石资源越来越稀少的情况下,几乎已经无法从市面店铺中淘到这样的一对章了。
到目前我收藏寿山石已经快4年了,各类印章、把件有几十枚,跑遍了北京、上海、福州的收藏市场,也阅读了不少寿山石收藏的专著。现在想想,由于寿山石文化和收藏的复杂性,老顾也有不少从收藏技术层面上错误的地方(比如品种辨别,寿山石有120多种品种,但市面主流品种不到20个),但是我当初从老顾那里淘到的最初的那十几方寿山石,都是比较对的东西。也就是说,除了有不错的性价比,大部分都有收藏价值。我回到北京后,陆陆续续从北京、上海等地淘石头,开始“单飞”,交了不少学费,买到了些石性不佳、硬度不够甚至变色、业界俗称“戔性”的寿山石。
寿山下有村,名曰寿山村。村落四周青山叠翠、溪涧潺潺。被誉为“女娲补天遗石”的寿山石,就散落在这个山村方圆二三十里内。2008年11月,我第一次坐着颠簸的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那一片让我魂萦梦牵的神奇土地。在寿山村的国石博物馆,见到了寿山石的各类品种石和一些著名雕件,包括曾经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的陈敬祥的高山石镂空雕“求偶鸡”。在宋代,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供欣赏的水准,到了清代则取代了和田玉成为石中圣王。寿山石艺术盛于清初,田黄石(寿山石的品种“田坑石”)引起了千里之外的皇室注意,成为宫廷的玩物。清乾隆皇帝奉为至宝的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的“三链章”,清室代代相传。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链章”缝在棉衣里,在他整个流亡生涯中贴身携带,直到1952年捐给新中国,最终回到北京故宫。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画家齐白石先生则用一生的岁月穷搜广采,终得藏一千颗质量上乘的寿山石,被称为“千石王子”。由于寿山石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并具备了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最终“战胜”了和田玉、巴林石和昌化石,成为当代国石。
寿山石如一根丝带,缠绕在炎黄子孙的心上。中国人对于它的深深眷恋,不仅感染了亚洲甚至全人类。寿山石对我而言,是祖国的浓缩和象征,它天生丽质,产自中国,有着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传承,“石不能言最可人”。到现在,我已经过了当初收藏最狂热的时期,但在闲暇和疲惫的时候,仍然会欣赏和把玩我收藏的美石,甚至在出差的时候都带上一二枚,为孤独的生命倾其一生寻找那温暖的依托。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总行)
台北故宫藏品赏析
清·翠玉白菜
长:
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共有三棵,是台北“故宫”最为知名的宝贝。这件与白菜相似度百分之百的作品,是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琢碾而成,洁白的菜身,翠绿的叶子,以及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分别为寓意多子多孙的蝈蝈和蝗虫),让人倍感亲切。此作品原置于紫禁城永和宫,也即光绪帝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此器为瑾妃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媳妇能子孙众多。不过,由于保管不善,图中这棵最常“露脸”的“菜”遭到了损坏,蝈蝈的一根长须断了一小截,令人遗憾。
清·肉形石
高:
众所周知,台北“故宫”有块疯狂的石头。此物肥瘦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俨然一块“东坡肉”,它的本尊却是一块玛瑙石。此类矿物在大自然中,由于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在不同的时间点,杂质影响乃至生成的颜色不同,呈现了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工匠想是灵机一动,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块“肉”,可谓“肉石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台北“故宫”陈列室中,肉形石与翠玉白菜是人气最旺的两大文物,经常摆在一块供参观欣赏。
建行卡
● 1999年2月,建设银行推出国内第一张主要面向少年儿童的银行卡——龙卡生肖储蓄卡。该卡是一种系列卡,在之后的12年里,每年发行一款,卡面印制当年生肖属相的卡通图案,此卡为2008年鼠年生肖卡。
捷径在专题收藏
对于初入门的收藏者,不要见银行卡就收。收藏银行卡切忌贪多求全,最好选择某一个门类专心收藏。
以银行专题:可将某一银行发行的所有银行卡作为自己的收藏对象。中、农、工、建等几大银行发卡时间早、品种多,特别是早期发的卡,由于使用范围小、普及程度低、发行量少,收藏的难度巨大,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挖掘后才能有所成就。如果选择中信、光大、民生、上海浦东发展、广东发展、兴业等这些发卡时间相对较晚、品种相对较少的银行,则很容易成为这一专题的佼佼者。
以卡类为专题:可按照卡类性质,如借记卡、信用卡、专用卡或联名借记卡、信用卡中的某一种卡为自己的收藏对象。这一专题中以ICBC卡最为经典。
以题材为专题:各个银行会发行校园、汽车、航空、医保、体育或卡通等题材相同的银行卡,其中体育、汽车、航空专题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小溪)
(建设银行个人存款与投资部提供)
中国京剧脸谱彩色金银纪念币(第1组)
发行日期:
包拯
钟馗
典韦
点评:
中国京剧脸谱(第一组)金银币的发行,揭开了一个新的系列,也是极具中国民族文化风格的题材,京剧脸谱被视为“国粹中的国粹”,是京剧角色“心灵的画面”,固定的脸谱很好地表现人物品貌、身份、性格、特征,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辨忠奸”、“别善恶”的艺术功能。此套金银币共3枚(1金2银),以新颖的设计理念和精制工艺再塑经典京剧脸谱形象,形成了古典与现代艺术融合之美,充分展现了脸谱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舞台魅力。由于选取的包拯、典韦和钟馗脸谱所表现的人物,其刚直不阿的性格彰显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颇受市场追捧。
此套金银币发行后,即呈现出高开高走的表现,市场交易积极,11月中旬的市价已臻至8200元,较面世初的4800元上涨了71%,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投资者看好后市。(宝木)
- 附件下载:
- 4-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