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广西分号的首任掌柜——访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世华
■ 本报记者 余江灏
张世华说,按照现在的进度,等到10年后他退休的那一天,南宁市至少会有4条地铁正式投入运营。
“这件事应该去做”
张世华的籍贯是东北,但他生在广西,长在广西,深深热爱着脚下的这块土地。2009年2月28日,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段工程项目随之正式启动。那一刻,这位最喜欢唱“谁不说俺家乡好”的董事长心中激情澎湃,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又可以为自己的家乡踏踏实实做件好事了。
在他看来,一个城市之所以决定修建地铁,不外乎让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出行质量这几个原因。“举例来说,以往很多城市采用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策略,从中心区域修建道路逐渐向周围辐射扩张。如果这时前面遇到一座山,地面交通就显得无能为力,但地铁可以从地下穿过这座山,在另一边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城市组团。”
张世华做财务出身,而且一做就是近20年,我们的谈话自然也少不了“效益”二字。“如果仅从运营来看,除了香港之外,地铁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亏损的,只能够通过沿线广告、商铺等配套设施的盈利来弥补一部分,另一部分,还需要财政公共资金的支持。”说到这,他话锋一转,“不过,我们的市民向政府依法纳税,这些钱就应该被拿出来造福当地人民。修地铁能够为市民提供准时、安全、快捷、环保的高质量出行服务,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应该去做。”短短的一席话中,依旧能看得出他从父辈血脉中传承下来的那种东北人特有的豪爽与实在。
张世华把轨道公司比作“百年老店”,在这轮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下,倒闭的公司不计其数,其中不乏雷曼兄弟、“两房”这样的行业巨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哪家轨道公司“关门大吉”;已经拥有了轨道交通的城市,也从未有过“停驶”的先例。不知从何时起,地铁也已成为一个城市的缩影。东京的地铁以人性化著称、伦敦的地铁因便捷而闻名、莫斯科地铁的华丽和典雅更是成为游客们的必看景点,而谈起北京的地铁,眼前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人山人海的“候车长龙”。身为这家“百年老店”广西分号的首任掌柜,如何让南宁的地铁拥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需要他考虑的,还有很多。
“我很理解他们”
张世华和建行“结缘”从7年前的一笔存款开始,在这之前,曾经有机会去银行工作的他总觉得银行高不可攀,没想到一接触,却发现对方非常平易近人。慢慢地,他身边有了越来越多银行的朋友,其中一位曾经说过:“如果企业遇到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银行,就说明我们的服务做到位了。”这句话,成了他日后选择合作银行的主要标准。
轨道交通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正当刚刚上任的张世华准备寻找银行探讨项目融资的具体想法和思路之时,建行南宁朝阳支行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主动提出为其量身制定金融服务方案。方案做好后,支行行长带着客户经理小组登门拜访,但此时他在会展中心参加市里的气排球邀请赛,于是,一行人当即赶赴会展中心,利用打球的间隙,当面送交方案,并将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与他进行了简单沟通和交流。
谈到这件事,张世华用了“将心比心”四个字。“其实第二天到办公室讨论也行,但他们还是到了现场,方案的优劣暂且不论,光是这种态度,就让我非常感动。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要知道他们服务的不止我一个客户,如果都能做到这样的贴身服务,太不容易了。人心都是肉长的,我非常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
“退休后不会寂寞”
如果没有手中的资料,很难相信眼前的张世华已年近半百,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气色非常好。后来我才得知,张董从24岁开始就练习养生气功,一直坚持到现在,说到兴头,他还在现场进行了演示,举手投足之间,颇有造诣。谈及业余爱好,一下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从打乒乓球到下象棋、从诗词歌赋到名家书法、再从论语解析到英文翻译……有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几乎没插上话。看着我满脸惊愕的表情,他笑了笑说,“我想等到退休以后,肯定是不会寂寞的,因为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记者的话:在张董的办公室里,有一株翠绿的巴西铁,长势格外茁壮,这棵树已经陪伴他走过了13个年头,可以看得出,他还是一个执著的人。如果把轨道交通比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或许有些夸张,但它绝对是件“造福后代”的善事。此时此刻,这位学识渊博、谈吐优雅的“当家人”,正享受着参与其中所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