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资减持中国银行股票说起
■ 罗剑
我们看到新闻,瑞银(UBS AG)以8.08亿美元抛出了所持中国银行全部1.3%的股份,李嘉诚设立的一个基金会也正在配售20亿股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而美国银行也在上月初通过配售方式抛售了56亿股建行H股,套现28亿美元。身为从业人员,看到近期外资集中减持中国银行的股票,我不觉心中震——现金为王的时代难道这么快就到来了吗?
瑞银集团为欧洲乃至全球受损最为严重的银行之一。截至2008年12月21日,瑞士银行资产减记已近490亿美元,规模居于欧洲首位,全球位列花旗银行和美林集团之后,加之其持有中国银行的股份比例很低,所以,以“战略投机者”的角度看,面对今后是否还会有更好收益的可能,自己的现金需求可能更加重要。说瑞银是战略投机还有一个证据——在12月连续减持1712万股富力地产后,1月6日又增持了约167.59万股富力地产。
李嘉诚的基金会2005年8月斥资近58亿港元入股中行51亿股,每股平均成本价约1.13港元,它如果可以以平均2港元的价格配售20亿股的话,也算是收回了大部分的投资,另外,我们还看到李嘉诚在数月内三次抛售上海的物业套现,这也与我们通过和记黄埔知道的极端现金策略——“持盈保泰”所暗合。
美国银行减持建行的股票也许和李嘉诚减持一样,并不是战略投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美国银行在去年11月才增持了建行的股份。如果按照我们的有关法律,行为发生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持股5%以上的股东在6个月内减持,所得收益归上市公司,在2008年,南宁糖业就用这个和马丁居里打起了官司。虽然现在对其法律效力是否可以适用于香港市场目前还有争论,但对于谨慎的核算人来说,美国银行这次转让的收益也许应该考虑到或有负债里面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不是说美国银行是宁可损失很多收益都要抛售呢?
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具体实施的2009年,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各级地方政府、各优质的央企、地方政府控股企业将会非常需要银行这一特殊的合作伙伴,仅3G牌照发放这一项就为我们提升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更不用说各地的铁路、公路建设等等项目了。就目前的情况看,现在就减持中国银行的股票确实是放弃了将来非常大的一块收益,但是,不要忘记了,金融海啸还没有停止,与将来的收益比较起来,现在的存活可能更加重要。
其实看看新闻,我们也就非常能够理这些并不是战略投机的外资了——在我们以为2008年年末的麦道夫应该就是完结的时候,最近又出了个印度版的“安然”(印度萨蒂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篡改公司账务)。欺诈之风在我们的证券市场上似乎还没有停下来,或者说,我们并不知道还有多少欺诈事件还要爆发。而美国本土,在利率已经趋近于零,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的时候,信用等级比次贷要高的非优质贷款(ALT+A),甚至是当时的优质贷款(prime),都有可能会因为失业的问题导致违约率高速提升,被同样证券化了的他们,会不会引起第二轮的抵押贷款灾难呢?
这样看来,就像王石在去年喊了过冬之后的降价售房,少赚钱其实是为了生存,李嘉诚也好,美国银行也罢,这样做,很可能是壮士断臂,出发点是也应该是自保而不是为了盈利。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外资都在抛售中国银行的股票,汇丰虽然也在麦道夫手里面亏了不少钱,但是这个金融帝国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强健的,或者说现金流还是比较充沛吧,加上亚太是它非常重要的战略重点,所以人家就公开表态不减持交通银行的股票。
回到我们普通的市民,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笔者认为,有能力的市民应该买一点实物投资金条(因为银行还可以回购),而如果要买理财产品的话,应该投资那些流动性很好的产品,哪怕它的收益低一点。(建行贵阳中山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