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的力量——访建行福建城南支行国际业务部客户经理张诗喜
■ 本报记者 薛洁
1998年,一心想去北京念书的他,终于如愿以偿,从福建那个只有30万人口的小县城闽清,考入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开始了4年的大学生活。
2002年,这个举止看起来有些拘束的青年来到福建省建行应聘,很快,他成为福建城南支行的一名员工。如今已是这个支行国际业务部的六级客户经理。
从此,人们看见这个青年,脸上总是布满温和友善的微笑,以至认识他的人一提到他,首先都会用这个词:亲和力。
我们的采访也是从“亲和力”开始的。
“和每个人都处得来”
在北京高校,有一个闽清同乡会,每年至少开两次,新生欢迎会和老生欢送会,张诗喜每次都不落,“在大学里,我书念得好,与同学都处得来。”当时在北京,张诗喜人生地不熟,都是闽清县的老乡照顾他。在那里,他收获了许多,包括真诚的忠告。记得一个比他大三届的北外老乡说过:“不要觉得你的英语还不错,在闽清一中也许你是鸡头,在这里你肯定不如北京、上海的孩子。”这句话对张诗喜的触动很大。
同室的上海同学英语很好,但他从来不松懈,每天都捧着英语书。张诗喜很佩服他,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的问题。两个人都喜欢北大,就相约到北大的英语角练习口语。这位上海同学用他的奖学金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周都骑车载着张诗喜,一起去北大的英语角。“刚开始躲在角落里听,后来先找那些不歧视我们的老外说,慢慢地,就敢开口说话了。”他们俩去北大英语角坚持了很长时间,直到那辆自行车被偷。
回想起大学的生活,张诗喜脸上的笑容堆起来了,话也明显多了、顺了。他说:“只有心态平和了,才能打开自己,让自己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且你的心态好,大家才愿意帮助你。就拿几位室友来说,下铺的北京同学见识广,素质高,而我的普通话很糟糕,多亏了‘下铺’的直接‘熏染’,普通话进步很快。”
“最初的客户就是你的朋友”
张诗喜觉得自己一直都很快乐。特别让他怀念的是刚参加工作那两年,他们永远是单位最晚离开的人,因为国际业务都要等到别人下班以后才能做完。当时部里的同事都很好学,老总和副总都在读MBA,张诗喜有时还会帮这些“大龄”学生做作业,在那种好学的氛围里,他恶补了建设银行在造价咨询(唯一甲级资质)、固定资产贷款、外汇资金、贸易融资等方面的优势业务。一直以来,同事的和睦及领导的信任使张诗喜更加热爱这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份工作)。这份爱,让他在日后的客户营销及制作金融服务方案书时总能有针对性地、恰到好处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他们的信任。
张诗喜对人很真诚,虽然现在他逐渐转向后台了,上门营销客户的工作少了,但是以往的客户很多都成了朋友,还不时引荐新客户给他。每周张诗喜都给他们发一些有关外汇信息的邮件,这些信息都是最新的,对他们很有用。张诗喜经常记起一位领导说的话:“像你刚刚到福州,亲威朋友很少,同事和最初的客户就是你的朋友,你的财富。”
“现在大家在竞争中合作了”
张诗喜给我讲了一个同业之间合作创新的故事。去年城南支行与福州市商业银行合作一项远期结售汇业务,即银行帮助客户把未来收益锁定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相应收益的一项国际业务。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客户半年后要结汇100万美元,由于汇率波动厉害,客户先从银行那里获得一个固定汇率,锁定半年以后的收益,使自己的风险得到控制;同时,银行再找到一个反向平盘的业务,对冲风险。
“这项业务现在很普遍,说它创新,是因为建行与商业银行联起手来做,我们外汇头寸紧张,商业银行头寸相对富余,但是他们没有资格做远期,我们只是将既有的业务做一个对接和组合。”显然,这是一个三方皆赢的业务,而且风险也能得到控制。为了这项业务,张诗喜打电话给他“下铺”的北京同学,这位同学给了他很大帮助。
“原来同业之间客户经理都避讳相互往来,连话都很少讲,现在大家经常要通一些信息,看看有没有机会合作,所谓的有钱一起赚嘛。还比如在做一些项目,特别像福建戴姆勒奔驰客车这样的大项目时,共同参与的同业之间会经常通个话,问问彼此做到哪一步了,风险如何把握等等。现在同业从竞争到竞合(竞争合作)。”
记者的话:坐在我面前的张诗喜,看起来的确比较谦和,他一直保持微笑,说话声音很低,他的坐姿也一直没变,轻坐在椅子边缘,身子有些微微前倾。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亲和力”时,他略微想了想说,“温和亲切是对大家的友善和尊重,也让我获得更多真诚和友善。”但对自己,张诗喜从来不敢温和,甚至是狠的,他认为男孩子就要对自己狠一点,不狠就不能成事,也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望着眼前30岁的张诗喜,我在想,他一直在“亲和”别人和“狠”自己之间寻找人生的平衡点,至少目前,他做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