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的10年轮回
■ 益智
政策启动的背景对比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至1998年近20年间,经济转轨中的财政困难和多种制约因素,中国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是“低调”的,基本没有积极的调控举措。直到1998年一季度过后,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迭加在一起,迫切需要以宏观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实施反周期操作,才首次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则是在连年财政盈余大幅上涨的基础上启动。具体的背景因素,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来看:
目标均为金融危机:以
中国经济周期阶段不同:1998年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迹象。中国经济GDP增长率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199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7%,与全年8%的增长目标形成明显差距。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1—7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4%,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2%,被不少分析者认为是通货紧缩的表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时我国还处于经济相对过热阶段,2007年GDP增11.4%,2008年2季度10.6%,3季度为9.9%,虽然趋势下滑,但还处相对高位,所以这次我国的境况要比10年前好,政策腾挪的余地也大多了。
货币政策状况:1998年之前针对我国经济“软着陆”过程中的情况,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1996年5月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央银行先后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降低准备金率,颁布积极实行贷款支持的指导意见,等等,以求扩大企业贷款需求,刺激投资。货币政策如此连续、密集的运用,可以说是“竭尽全力”的,然而,迟迟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其操作余地已经相对狭小。而2008年之前,针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从紧,直到2008年6月,还一次性提高1%的准备金率,虽然3季度有所松动,但准备金率还处于17%左右的历史高位。所以1998年财政政策是唯一可以仰仗的工具。而目前货币政策辅助的空间还很大。
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
积极财政政策的依据是投资乘数理论,即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GDP增幅的贡献率,1998年为1.5个百分点,1999年为2个百分点,2000年也在1.7个百分点左右。在股票市场,上证综指从1998年11月收盘1247点涨到2001年6月2245点才发生拐点。那么我们把时间平移10年,在基础比10年前好,政策余地大,又秉承了“快、准、重”实施方略,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和股市走向,我们心中应该有个大致的轮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