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小雅
兰州仲秋的落叶 Jane /摄
近期出差频繁,和同行的同事聊天,她说只要超过一个礼拜,肯定会想家。她这么说时,我有点惊讶。原以为这种情结是人未长大时才会有的,她年长我一些,不曾想也会如此恋家。
每次出远门,总能记起第一次离家时母亲为自己收拾东西的情形,找箱子,找衣服,将要带的东西列出清单一一核对。说来惭愧,那时虽已成年,但在母亲眼里,我依然是个不会照顾自己的小女孩。后来出行的次数多了,我自己开始收拾,母亲依然不放心,跟在我的身后提醒哪些要带哪些不必带。
再后来,随着越来越熟练,母亲完全放手。出远门时便只和她打声招呼便直奔机场。母亲的记忆力已大不如从前,就在我都忘记了是否将启程时间告诉她时,她的短信总会在我关闭手机前准时到达。
“起飞了么,到达后短信告诉我。”永远是这短短的一行字。
我无法揣测出母亲的担忧,但心却像瞬间被拉回的风筝一样,无法逃脱出她的手心。待平安落地后,手机的振动带来的依然是母亲的叮嘱,于是不管下飞机的过程多忙乱,窗外的景色多诱人,我总会第一时间回复她。
行途中,总想给她多带回去些什么。特色的小吃,好看的饰物,或者一些无用但贴心的小东西。渐渐地发现,出行让我学会了牵挂。原来我如此希望让她知道女儿始终在想着她,想和她一同分享这些快乐,就好像我们在一起。即便行囊已经不能再满了,也觉得总是不够,还是不够。
离家的时间长了,久了,归心便也越发地重了,急着把这些东西带给她,急着给她看途中的照片,急着快快地与她分享点滴细节。于是总在托运的行李安置妥当后,便迫不及待地告诉她自己要回来了。期待着她收到礼物后的惊喜,期待着她有着鱼尾纹的笑容,期待着自己的心永远被拴在她的手心里。
我们俩个都是不太会表达的人,也许分开的时间越长,距离越远才能让在家甚少沟通的我们学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
“飞机落地了,我回来了。”
我依然不知道这淡淡的,寥寥的几个字对于她意味着怎样的安心和踏实。但感觉自己的心好像也跟着着陆了,地心引力又把我带回到她的身边。
出差后的第九天,我回到家。一家人围坐一起吃螃蟹,父亲说那螃蟹已经放了好几天,母亲坚持等我回来大家才能吃。
已经过了一个礼拜,感觉真的好想家。
卢芹
图片作者:史家民/CFP
大洋彼岸,标志着这个星球上篮球最高水平的NBA 08—09赛季本月底就要开始了。作为一个忠实的中国篮球迷,除了全明星和总决赛。恐怕没有什么比三位中国球员在NBA的表现更能引起我的关注了。
首先说说姚明,大个子已经在NBA搏杀了6个年头,从刚刚加入NBA时被人讥笑“得分超不过19分”的毛头小子,到如今场均22分,10.8个篮板的一队领袖,姚明付出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虽然上个赛季因伤缺席近半,但这挡不住姚明夺冠的心。本赛季,火箭不遗余力的挖来“野兽”阿泰斯特,打造出“MAM”组合,再加上斯科拉、兰德里、阿尔斯通、巴蒂尔……每个人对火箭的新赛季都充满着期待。我们相信,告别了伤病困扰的姚明,一定会重新成为那个代表着中国篮球的超级中锋,那个梦想总冠军的超级巨星。
易建联,目前中国最好的前锋之一,也是上个赛季表现出色的新秀之一。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对阵小牛队时,在诺维斯基头上暴扣的情景。08-09赛季是阿联闯荡NBA的第二个赛季了。与当初姚明自登陆NBA伊始就在火箭队效力不同,今年阿联历经波折,被交易到蓝网队。离开熟悉的密尔沃基,加盟陌生的新泽西,或许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他的表现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姚明。凭借上赛季场均8.6分和5.2个篮板和季前赛出色的表现,有理由期待阿联在新赛季、新球队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孙悦,是个充满魔力的名字。作为登陆NBA的第一个中国后卫,拥有
三位中国篮球的翘楚即将在异国他乡开始他们精彩的表演,而我们这些球迷也即将投入到新的赛季,感受篮球带来的动感和快乐。
辛乔利
几年前巴菲特就预言衍生产品是金融大规模杀伤武器,尽人皆知他所类比的武器指的是原子弹,世界顶级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参与了研制和试验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他们至今还在懊悔所研制出的秘方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981拍摄的一部获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The Day After Trinity”中,数学与理论物理的顶级人物Freeman Dyson,在描述制作原子弹过程中的强大吸引力时说,他的头脑中一直浮现着一幅美妙的幻影,即原子弹爆炸的瞬间那闪耀的云球。作为一个科学家,那样庞大的威力就在你的掌心控制之下,激动心情难以言表。然而,也是那些参与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设计和试验的科学家和证人,特别是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哈默,在完成第一次试验后成为反对核武器竞赛强有力的代言人。
华尔街的精英们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些被称为“quants”的量化分析师自称设计的程序可以控制交易走势,也同样被一股强大的魔力吸引,难以自拔。JP摩根大通那位设计了为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灾难的信用衍生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绝对没有料到今天的后果。不过唯一庆幸的是大通银行并未受到冲击,在危难之中由于风险管理得当躲过一劫。
当前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的“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是量化分析师们引以为自豪的工具,瞬间就可自动带来难以想象的财富,那种神奇的魅力令设计者为之着迷。算法交易是指把一个事先设计好交易量的买入或者卖出指令放入模型,该模型包含交易员确定的某些目标。根据这些特殊的算法目标,决定执行指令的时机、价格和交易额。整个过程全部由电脑监控市场,一旦满足预先设定的情况,电脑会自动下单买卖。这种交易有时候也被称“黑箱交易”。
在国际衍生品市场上,这种交易方式主要被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用于在各类金融衍生品之间的对冲。也是机构投资者设计用来投机的工具。算式交易还可以用于做市,套利等投资战略。算式交易将一笔大型交易分成几笔小的交易,以便控制市场影响、机会成本和风险。对冲基金用来基于电脑采集的电子信息情况决定下单与否,神奇之处在于交易员还未意识到某个信息时,电脑已提前采取行动。有一种方式是电脑自动收集数以万计的新闻标题和各类网站的头条新闻,电脑可以第一时间对敏感信息做出反应,经过分析,迅速反应到交易行动中。其速度之快人类智能望而兴叹。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Aite Group LLCd的统计,2006年美国和欧盟股票交易中1/3采用的是算式交易,到2010年将达到50%。对于它的功过一直就是争论不休的对象,不少人将1987年的股市崩盘就归结于自动程序交易。雷曼倒闭后,全球股市的剧烈波动和非理性的狂跌至少有部分原因同自动交易相关。几天前发生的欧美股市大崩盘也同计算机系统有关,交易都在设计好的程序中进行,在股价触发到某个点时,计算机自动发出报警,加入无理性的疯狂抛售中。极端事件发生后,人类只能眼看机器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决策而无能为力。甚至连关机的胆量都没有,因为那意味着毁灭。
华尔街的精英们所作的一些衍生产品不受政府监管已经令人胆战,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产品和工具的控制权也不在这些精英的手中,交由电脑左右。就像科幻片的镜头,机器成为世界的主人。然而这一切在复杂的金融市场却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科技的进步使银行家们如虎添翼,在设计产品和操作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没有计算程序的飞速发展,也就没有衍生产品的今天。但如果人类在程序面前无能为力也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在关键时刻机器毕竟不可靠啊。
冰蓝
“结伴而行”似乎是多数人选择的出游方式,但我却始终渴望一次独自的旅行。9月,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收拾好心情,独自踏上了去往厦门的旅程。
上一次到厦门是半年前,那一次是和朋友一起去的,因为鼓浪屿的宁静和海水卷起浪花时的巨大声响而爱上了那里,这个有着古老历史沉淀又静谧悠闲的小岛与大海放纵的激情神秘地融为一体,白天上演着的宁静,夜晚则被大海的激情“吞噬”。
我在厦门呆了四天,白天无比满足地享受着这里的慵懒。蕃婆楼—“花时间”咖啡店上次已让我流连忘返,记得和朋友坐在风吹过的竹椅上一泡就是几个小时,打哈哈地感叹人生的享受不过如此,还在留言本上写下当时的心情。这里的主人夫妇曾经只是鼓浪屿的游客,因为喜爱这里的恬静而决定在此定居,或许正因为如此,这间咖啡店有着一种特别的慵懒和随意,门前的小黑板上用圆圆的字迹写着“遇见就遇见,错过就错过”,看着就笑了,不禁想起那句歌词“人生就是与那些人那些事相遇的过程”。这一次我又来到这间咖啡店,依旧要了一杯摩卡,翻着那些留言本,看着这几个月来大家在这里留下的心思,找到上次的笔记,在下面又写下了一个人的心境,原来这份静谧只有在独自想象着、感受着天气无穷变换的时刻才能触抵心灵——一秒钟前还是阳光灿烂,一秒钟后就可以飘起细雨,我趴在石头围栏边看着云彩飘来又飘走,雨总是下的迫不及待,头顶明明还顶着太阳,雨点已经滴答滴答地落下了,周围除了嬉笑的孩子,没有一点世俗的声音,斑驳的墙壁、爬满墙沿的藤枝讲述着岁月的足迹……上一回我怎么没注意到呢?
来到菽庄花园,我和朋友曾对着这片海思绪游离,脱下鞋子感受海水的冰凉,被浪冲回时大声喊叫。而今,找一个石凳坐下,看海面飘过的小船和兴奋的游人。太阳一点点落下,倒映在水面泛起层层波光,望着行色匆匆来往的人群,全身放松到几乎可以懒散地躺下,不到一个小时,太阳终于落到了海平面以下,天色也渐渐地由蓝色变成红色再变成黄色,最后成为了黑色。我起身向码头走去,白天还是热闹非凡的蜿蜒长廊到了晚上却是如此寂静,偶尔有几个行人穿梭而过,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几点彩色的灯光装点着曲折的石桥,这条几公里长的路便恍然而过了。
回到市区,我来到环岛路的木栈道,上一次和朋友讲着故事笑着闹着,一会儿工夫已经走出好远,那里曾留给我雀跃的记忆。而这一回,当我踩在上面发出吱吱的声响,下面是沙滩,前面是海水,万籁无声,一步步往前走,只有海水飘来的味道和海浪拍打礁石的涛声。瞥见一间不大的酒吧静静地坐落在旁,走进去,茶色灯光掩映着整个屋子,暗红色的沙发和大班椅有序地排在窗边,找了一把面对大海的椅子坐下,在蜡烛发出微弱的黄晕的微光下,听着房内回荡的西洋音乐和不远处若隐若现的浪花声,任何的语言都显得有些苍白了。
行程并不匆匆,但最终还是要离开。一个人的旅行,少了一份热热闹闹的好心情,但是渴望分享的急迫心情却不点也没少——四天中给朋友发了几十条短信。
还想一个人去旅行,还想遇见什么人什么事。回来后问自己,如果下次还去鼓浪屿那间叫做“花时间”的咖啡店,会留下怎样的心情?
蒲公英
一位同行在一次神七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一次宝贵的提问机会。他站起来毫不犹豫地问:“这次派上去的航天员要出舱活动,是否可以请他们用袋子装点太空中的空气回来?”
全场哗然。专家无奈地解释说:“太空中是真空,没有空气。”
同事说,连着几天在发布会看到这位同行,最早来,最晚走,笔记特别认真,每次提问都积极举手,没想到准备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么说这位同行也是相当敬业,对神七持续关注的他,也颇下了一番功夫。但一个貌似常识性的错误,却发人深思。也许这不仅仅是个个人的失误,恰恰是群体科学素养的侧面写照。
神七发射期间,上初中的侄子不停地问我,点火刹那,飞船怎么由零速度加速到火箭速度的?宇航员突然进入失重状态时会有什么感受?“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宇航员在天上时间怎么计算?……
这些问题我都无法解答。神七的成功,充分显示了我国现代化的航天科技水平。但对大多数普通群众来说,航天科技也许确实显得颇为遥远。当亿万观众面对神七直播时,想了解更多细节,却既没听到主持人适时介绍,也没有专业人员的相关知识解读,以至直播画面出现了数分钟的静音图像;航天员的出舱,严格意义上谈不上“太空行走”,充其量是“太空漫移”,可这些笨拙的动作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难,面临怎样的风险,很多人一无所知,甚至会觉得为什么不再放开些,走得更远些;组成神七数以万计的部件、产品背后,蕴藏多少我国科学家的智慧,有多少“中国制造”的传奇,我们更无从了解。
首次直面太空,打破了我们对诸多神话的美丽幻想。面对苍茫浩瀚的宇宙,我们欣喜而激动的心情,并不亚于探索者。在科学的土壤里,探索的好奇和求知的饥渴正在发芽。有太多这样专业抑或非专业的问题,迫切需要答案。
渴望分享神七的快乐,说到底是神七科普教育需要走向大众。参观神六展览时,看到千锤百炼、锅灰一般黑的返回舱时,忍不住想用手摸一把,感受质地。但受展区禁忌的限制,未能如愿。纷纷攘攘的人群,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但如果仅凭各式各样的照片和说明,或是实物上挂着牌子上注明的特性等资料,科普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观看一次或几次飞船发射,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科学素养,但却有可能激发科学兴趣,从而营造出热爱科学的社会氛围。借神七成功的契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能把科研活动和科普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抽出时间、精力,多研究、多推广一些形象、生动的科普办法,采用多种高科技、新形式的手段,向公众普及科学,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让更多的人分享到探索和求知的快乐。